□王洁红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能畅所欲言、滔滔不绝;而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或者阐述观点时却是语无伦次、断断续续的。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老师的事,数学课只要把知识点讲明白讲透彻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来讲太浪费时间,还不如教师多讲解几道例题。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对思维有概括和调节的作用。而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所以数学课堂上也需要学生能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接下来谈谈我平时在课堂上的一些做法。
一、鼓励学生大胆说解题思路
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主要还得看他们对题目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解题的方法是否明白,所以鼓励学生说解题思路可以更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一)》时,要求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首先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水结成冰后的变化情况,讲讲跟他们的生活有联系又感兴趣的事情,学生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引导他们明白生活中同质量情况下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后,我又鼓励学生积极说说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说思路、通题意,题意通、思路顺,使学生真正理解题意,最终确定要用“两数的差额÷标准量”来解题。
二、指导学生积极说操作过程
对于一些探索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往往知道怎么操作、怎么推导得出结论,可一旦让学生把这个过程表达出来时,很多学生就哑口无言了,支支吾吾不知如何表达,所以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操作的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经常性锻炼,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提高。例如,我在教《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带学具,然后分小组合作,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转化图形的方法,实际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来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整个“剪-拼-推导-结论”的过程由学生自己说出来,学生不仅动手、动脑、还动了口,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也就更清晰明了。做到心中有图形、口中有过程、手中有方法。
三、培养学生主动说错误原因
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学生进步的阶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出错,鼓励他们亮错,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从错误中引导他们生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认知。例如,在完成这样一道题时:“把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入长14厘米,宽8厘米,高7厘米的长方体盒内,最多可以放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请同学到黑板上来演算的答案是:大长方体的体积:14×8×7=784(cm3),小正方体的体积:2×2×2=8(cm3),可放的个数:784÷8=98(个),答:(略)。我在课堂上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如此。很明显学生沿用以前学习的长方形里分割三角形的方法,用大面积去除以小面积,这个容易理解,现在到立体图形类似问题时,也自然而然用了大体积去除以小体积的方法,而忽视了考虑实际情况。此时,我不急于跟学生说错,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而是从回顾旧知,分析思路,到让学生主动说错、改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数学课堂也有学生“说”的舞台,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耐心引导学生发言,并能持之以恒地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说、积极说、主动说,要说得连贯、说得完整、说得有条理,使学生能正确应用数学语言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真正把数学课“说”好、学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