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性反映,其月经紊乱,经过口服药物、艾灸调理,效果却不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呢?揭阳市中医院榕城院区妇科医生表示,导致女性月经紊乱的因素有很多,需通过详细的检查找出原因。近年来子宫内膜增生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果女性出现月经紊乱,经量不定或增多,甚至大量出血,或不规则出血、量少淋漓不净等情况,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
□记者 陈燕玲 通讯员 袁鸿辉
什么是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是覆盖在子宫内壁的一层上皮组织,它受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调控,发生周期性增殖、分泌和脱落性变化,脱落的内膜碎片及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即是女性月经表现。在各种致病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子宫内膜可能发生异常增生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症。
异常子宫出血是子宫内膜增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绝经前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频率、规律性、经量和(或)经期的改变,或经间期出血;绝经患者主要表现为绝经后出血。也有部分患者并无临床症状,但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或宫腔占位等异常表现而发现内膜增生。
医生提醒,对于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增生会影响怀孕,内膜是受精卵发育的温床,子宫内膜增生会降低内膜容受性,一定程度上降低怀孕的可能性。因此,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应在备孕前积极处理,治愈后尽快寻求生殖医生的帮助,制定最佳备孕方案。
治疗手段有哪些?
医生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女性生殖道肿瘤病理分类根据是否伴有细胞异型性,将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分为两大类: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EH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H.非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是比EH更严重的一种病变,及时的治疗可以降低癌前病变转化为癌症的风险。对于疑似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内膜组织病理评估至关重要,妇科医生会依据内膜病理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可通过去除高危因素进行治疗。去除高危因素包括切除分泌性激素的卵巢肿瘤、进行体重管理、治疗和控制代谢性疾病等。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由于不典型增生患者发展为子宫内膜癌几率高。因此,如果患者没有生育要求,全子宫切除术是该病的治疗首选。药物治疗适用于有强烈生育要求、年龄小于45岁的患者等。但前提条件是无药物禁忌或妊娠禁忌,且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能按时随访并定期进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至少每6至12个月进行1次子宫内膜病理评估,直至去除危险因素或行子宫全切除术。
常用诊断方法有两种
诊断性刮宫 通过搔刮宫腔直接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方便易行,准确率较高,适用于绝大部分患者。但对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诊断敏感度相对较低,容易漏诊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颈萎缩无法探入宫腔者不建议选用诊断性刮宫术。
宫腔镜下定位活检 可在直视下对子宫内膜进行评估和定位活检,是评估内膜病变的有效工具,能更清晰观察内膜病灶形态、位置、范围,对于诊断性刮宫不适合或失败,或检查未见异常、症状持续存在的情况,可考虑以宫腔镜再次评估。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增生有何经验?
中医典籍中无子宫内膜增生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参照崩漏进行诊治,结合中医药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月经紊乱、贫血等情况,缓解焦虑情绪。
崩漏属于妇科疑难病,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但病因总结起来不外乎有瘀、热、虚三方面, 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约制。而最主要出血因素是血瘀。另外,发病之“瘀”并非短时而成,应为长期潜藏体内的“伏瘀”,女性经行之际,气血下注胞宫,胞宫得开,旧血当随经血排出,则瘀血去而后新血生,完成胞中之血的新旧交替。若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畅、劳倦过度、外感风寒、经产留瘀等出现月经紊乱,旧血排出不尽,而新血再生,周而复始地新旧转换不全,形成瘀血难排、又成新瘀的状态,导致胞宫瘀血稽留不散,久则潜藏体内,终成伏瘀。这与西医研究内膜增生机制类似,内膜在缺少孕激素转化下不能完全脱落,进而导致月经紊乱、淋漓不尽等情况。
中医临证治疗崩漏,遵从《丹溪心法》中提出的治崩三法: “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三法。根据月经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并结合崩漏“治崩三法”,子宫内膜增生症的治疗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即在止血的同时辨证论治、求因治本;血止后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求因。
最后,医生表示,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作为妇科常见的疾病,存在潜在恶性以及进展为癌的风险,为降低复发和进展风险, 及时的手术治疗以及术后管理都是治疗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期随访,针对患者不同风险因素和其内膜增生的组织学分类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辨证用药、发挥中医药优势,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可获取比较满意的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