踇外翻(俗称“大脚骨”)是足踝科常见的前足畸形,看似只是脚趾“长歪了”,实则可能逐渐影响行走功能,甚至引发连锁的足部问题。下面,揭阳市中医院创伤与足踝科医生详细解读这一疾病,帮助有需要的患者科学应对。
□记者 陈燕玲 通讯员 袁鸿辉
导致踇外翻的原因多样
“穿高跟鞋”是导致踇外翻的唯一原因?医生表示,没那么简单。
先天因素 约60%患者有家族史,比如足部韧带松弛、第一跖骨发育过长等,这些解剖特点会让踇外翻更容易发生。
后天诱因:长期穿尖头鞋、高跟鞋(脚趾被挤压)、肥胖(足部负重增加)、扁平足或足部外伤后恢复不佳,都会加速畸形发展。
特殊情况 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能破坏关节结构,也会继发踇外翻。
踇外翻的早期信号
医生提醒,出现以下这些症状,可能是踇外翻在“预警”,要及时就医:大脚趾逐渐向小脚趾方向倾斜,甚至压在第二脚趾上,穿鞋时鞋头内侧总磨得慌;大脚趾根部内侧鼓出一个“包”(骨赘),走路、久站后发红、疼痛,按压时更明显;严重时,第二脚趾可能被挤得“翘起来”(锤状趾),前脚掌出现硬茧(胼胝),走几步就累。
足踝科医生教你应对
据介绍,医生会根据脚趾的畸形程度和症状,分阶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轻度(畸形轻、偶尔疼) 换掉常穿的鞋子,穿鞋头宽松、鞋底有弹性的鞋,避免鞋头挤压(鞋头宽度至少能让脚趾自然分开);使用辅助工具,在医生指导下用分趾垫、夜间矫正夹板,减轻脚趾挤压,延缓畸形进展;锻炼,多做“抓毛巾”“脚趾张开-收紧”练习,增强足底肌肉力量。
中度(畸形明显、经常疼) 除了上述保守措施,可通过足踝科专科检查(如负重位X线)评估畸形角度,判断是否需要干预;若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可考虑微创矫形手术(如跖骨远端截骨),创伤小、恢复快。
重度(畸形严重、影响行走) 此时可能伴随跖趾关节半脱位、关节炎,保守治疗效果有限。足踝科医生会根据具体畸形特点,选择截骨矫形、关节融合等手术方式,精准矫正力线,恢复足部功能。
医生提醒不要迷信“偏方”
医生表示,如果出现踇外翻,及早干预,恢复效果会比较好。“轻度畸形时,通过调整穿鞋习惯和锻炼,能有效避免病情加重。若等到关节严重变形再进行手术,恢复难度会增加。”医生说。他提醒,患者不要迷信“偏方”。网上所谓的“矫正带”“药膏”无法根治踇外翻,不当使用甚至可能加重病情,建议到医院足踝专科评估病情并进行正规治疗。
此外,手术治疗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患者在术后仍需穿合适的鞋、坚持足部锻炼,否则有复发可能。为了让患者更好地恢复,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