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
□林仰聪 思辨性阅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对待文章中事情的发展变化。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语文思辨性阅读,让学生在语文课本中感受到文章的发展规律,剖析文章故事的必要性和发展性,真正意义上实现思辨性课堂。 一、深挖课本内容,进行多样解读 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性,而语文课本和日常的阅读材料是学生知识来源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师要立足于课堂,从语文课本出发教导学生思辨性阅读,让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实现思维的拓展。 语文课堂能够丰富学生的汉语字词量和表达技巧,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自身人文思想和科学认知的培养,因此思辨型阅读应运而生。以《猎人海力布》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按照原有的课程标准,让学生学习猎人海力布的故事,也需要让学生对于猎人海力布的选择做出恰当的分析。如“猎人海力布选择告诉村民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如果你是海力布,你会怎样选择?”等,让学生真正地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看问题。当学生分析完相应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返回本单元的开篇即“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神话故事与民间故事进行分类。可以从“神话故事具有鲜明的想象和传奇的人物,那么民间故事是否具备”入手,让学生进行对比描述。这样做能够让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对比以及对文章情节的了解发表自身看点。 二、激发学生想象,鼓励文本创造 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思辨性阅读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借助文本再创造,让学生根据原文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加入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组成新的故事。 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示儿》时,教师可以深入阐释陆游创作该诗时的背景和具体原因,让学生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更好地渲染诗的情感。在讲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理发挥想象,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王师才能北定中原,北定中原后陆游的子孙后代会怎样告诉陆游等。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适当地播放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该首诗的学习,了解我国革命先辈的顽强抗争精神,让学生的思想情感能进一步得到升华。任何教学方式,教师都需要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性,合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教学。 三、学会思辨学习,养成思辨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向着一个方面靠拢,比如在学习某一篇文章时,如果人物是正面形象,那么学生就会向英雄人物伟大的方面靠拢。如果人物是反派,则很少有学生能够看到反派人物的正面。思辨性阅读,便能够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考量,让学生客观地分析文本中的人和事,在看到人物多面性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相应的得失之间成长。 以《将相和》为例,很多学生能够看到蔺相如心怀宽广,将国事放在私人事之前的心胸,可能有些人在教师的讲解之下,会看到廉颇知错能改,但是对于更多的却不甚清晰。但是在廉颇的思维里,能打仗、打好仗才是加官晋爵的唯一途径。而对于蔺相如来说,由于蔺相如是文官,更善于用思维来解决问题。虽然蔺相如可能能够思考到廉颇心中的问题,但是廉颇对于“官场”之事不甚了解。教师要教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以有些学生运动细胞较为发达,但是在学习方面相对吃力,而有些学生思维能力较为活跃,但是对于运动方面却有欠缺,让学生立足于不同的主角进行思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主题活动理解文章内容,更加深入地带入个人感情,理解文章的主要表现。 总之,思辨性阅读能够让学生通过多角度进行思考,考虑文章背景和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去文本信息之外,还要让学生综合考虑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多角度思考。 |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