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揭阳 |
灯笼 |
灯笼在潮汕人心目中象征着光明希望、阖家团圆、财丁兴旺、吉祥美满,被广泛地应用于婚丧喜庆、游神赛会等民俗活动和祠堂装饰中。 内涵 寓意“人丁兴旺”“德泽绵长” 祈福的用具,门户的标志 灯笼以竹为原料,在潮汕方言中,“灯”与“丁”同音,“竹”和“德”同音,因此灯笼含有“人丁兴旺”“德泽绵长”的寓意。 在揭阳,灯笼不仅可以照明和观赏,还是祈福的用具,门户的标志。潮汕人在神庙门前的灯笼写上所敬奉神祇的名号和祈福字样,譬如“天后圣母”“三山国王”“福德老爷”“合镜平安”等,表达祈求人丁兴旺、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望。 在祠堂、家宅门前的灯笼一面写上姓氏、堂号等文字(堂号是旧时名门望族的称号),表明了祖上功勋业绩或是家中科举功名。譬如,林姓者就写上大大的“林”字或“九牧世家”,王姓者则写上“王”或“琅琊世家”,杜姓是“京兆世家”等文字,另一面则写上“财丁兴旺”“长命富贵”等文字,祈愿福泽子孙。 工艺 “西陇灯笼”传承600多年 纯手工编织,工序异常繁复 “西陇灯笼”是普宁市西陇村传承了600多年的传统手工艺品与乡村文化品牌,是揭阳灯笼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早在明清时期,“西陇灯笼”已名扬潮汕,是一个响当当的百年老字号。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创新,西陇灯笼基于不同的功能,形成丰富多样的款式,在潮汕民俗产品市场中独树一帜。 西陇灯笼是用细如牙签、薄如纸张的竹篾编织而成的。这种纯手工编织灯笼的技艺在粤东乃至全国都比较少见,制作工序异常繁复,至少有1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西陇灯笼”造型古朴,变化丰富,灯笼上的字体凝重端庄,体现了潮汕人传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情怀,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2007年4月,西陇灯笼制作技艺被列入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灯彩(西陇灯笼)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整理:徐剑萍 摄影:郑楚藩 |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