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青花瓷之胎釉 |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青花竹石灵芝纹盘 青花折枝花卉纹大盘 洪武青花瓷器的胎体多厚重,胎质洁白细腻,瓷化程度较高,青花用料薄,呈色淡雅。釉层肥厚光润,呈青白色,也有的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青花色泽偏于暗灰,不如元青花那么浓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战青料的来源,而采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的国产青料造成的。 胎体: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白色或者灰白色。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但是与永乐官窑相比则显得粗厚疏松,胎体中有针眼状或细小的裂隙。瓷泥可塑性好,器物绝少塌底、夹扁的弊病。 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坚致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 洪武时期不少瓷器的胎有生烧现象。所谓生烧,就是瓷器在烧结后胎体一般是白色,因火力或者工艺方面的缺陷,瓷器没有烧透,胎色呈土黄色。从瓷片的横切面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器物薄胎的地方是白色的胎体;胎厚的地方是土黄色的胎体。这种现象无论在官窑或者民窑瓷器中都出现过。 釉色:洪武青花瓷的釉色呈现出一种青灰色或灰白色的色调,与同时期的青花瓷相比,其颜色更加清淡。胎色为米灰色,个别米黄色,官窑瓷比较洁白细腻。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 釉质:洪武青花瓷的釉质也与其他时期的青花瓷有所不同,其釉质较为粗糙,呈现出一种涩感。最后,洪武青花瓷的釉面也较为粗糙,没有其他时期青花瓷那种细腻的感觉。这些特点都是洪武青花瓷的独特之处。 釉面:洪武时期的釉面肥润,白中泛青,圆器类口沿均有积釉现象,形成一圈明显的自然厚唇状。有些器物釉层较厚,可见细小釉泡攒聚密集,给人以温润柔和之感。尤其是浅淡的青花纹饰,在这种肥润的釉面下,更显幽青雅致。 洪武青花釉较元青花厚。因为釉的配方或浓度的原因,器物外表常呈现较显著的缩釉斑和棕眼。多见釉面有两种,一种对比润亮,另一种是承自元代,闪鸭蛋青色,有失透感,颇似卵白釉。 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异现象,究其原因,或是器足受火背向不同,熔融时产生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不同的釉料所致。 艺 辑
|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