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68)
东南:两姓村围和睦相处六百秋

 

东南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14.71千米,到达望江北路仙彭路口,沿仙彭路北行2.48千米,转进贤门大道东行570米,转西洋路北行785米,就来到榕东街道东南村境内。2024年新春,记者一行走进东南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61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榕东境内的第9个村。

  东南村古称古厝洋向东围,因寨门分金朝向东南故名,又因西、南面有先创之高姓,陈姓居于东、北面,二围一东一南合称东南。村境东与溪南街道西寨村毗邻,东南面连彭林村,南接双彭村,西南与凤鸣社区榕东新城小区相连,西北与南厝村接壤,东北靠旧寨村,东南村为陈姓、高姓两姓聚居村庄,人口 1600多人,辖域面积585亩。村址四面环水,远揖岐山为屏,近抱榕水为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记者 潘彬彬

  高陈两姓先后迁入创村

  东南村为高姓、陈姓两姓村庄,高氏先祖为福建上杭胜运里曹田乡(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蓝溪镇)高正,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任职于广东潮州府。明朝成化三年(1467),福建漳浦高东溪十一代裔孙高景修到潮州府任职,期间看中揭阳榕城进贤门外北河之滨一处地方,土地肥沃,地仰黄岐山胜景,河流清澈,实为农耕之胜地,遂携子孙创居于渔湖都,并命名落居地为高厝村。高氏另一支由福建漳浦云霄镇霞港美五世祖高鹏飞,于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游学广东陆丰,雍正八年(1730)得中进士后定居渔湖都高厝村,与高氏宗亲聚居。

  东南村陈氏先祖为古厝洋(今南厝村)始祖陈鑑湖。元初,开漳始祖陈元光之二十一世孙陈起莘,特授潮阳县学政,夫人周氏生有三男,长子陈振开迁居海阳县下外莆都冠陇(今汕头市澄海区澄华街道冠山村)肇基,次子陈振东移居揭阳渔湖溪南,三子陈太和仍居白叶。陈振东为溪南乡始祖,生有四子,长子陈知书为西溪南(西寨村)之祖,次子陈学士为东溪南(东寨村)之祖,三子陈奇峰为仁嘉美(顶乡村)之祖,四子陈鑑湖为古厝洋(南厝村)之祖。

  陈鑑湖传至十世祖开四房,长房囲义、二房囲国居于古厝洋,三房囲本和四房(名讳失传)大约于明末清初从古厝洋迁居向东围创业,繁衍成村,之后四房迁往潮州饶平县黄冈。至后来,又有东寨陈氏两支先后迁入,其一为东寨十四世陈子祥三房,其二为东寨十四世陈训容二房。东南陈氏与南厝、东寨同属溪南陈氏一脉,在古厝洋互为依存,共同发展。

  东南村高氏先祖创居此地,居于老寨西、南面,陈氏自南厝、东寨徙居于此,居老寨东、北面,陈、高两姓共居发展至今,陈氏人数较多。

  古建筑众多,见证悠久历史

高厝勤悦公厅雍正八年(1730)进士匾。

东南村陈氏新兴公祠。

  东南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保存着众多古建筑,其中尚保留有两个明式门楼,颇为难得,共同见证着该村数百年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一段段辉煌厚重的历史,激励着东南村人奋发上进。

  东南村向北一片为陈氏族人居住地,多清末民国建筑,整体坐南朝北,围绕中间陈氏宗祠进行建设布局,主体为三壁联建筑,带火巷护厝。陈氏宗祠整体坐南朝北,三间两进,“四点金”建筑格局,单门之制,门楼出石丁,堂号“恩庆”,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由三房族人倡建。据说当时陈氏先祖准备了一摞龙银准备建祠,后来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龙银减少,祠堂无法按原规模建设,因而格局较一般祠堂小,至“文革”时期又遭破坏。2023年由陈氏族人发起重建祠堂。

  位于陈氏宗祠东面的儒林家塾,与陈氏宗祠仅一巷之隔,三间两进,“四点金”建筑格局,为清末民国建筑风格,现屋顶还保留有嵌瓷,该家塾为原居南厝的二房陈囲国后裔所建。

  位于陈氏宗祠西面的足祖公厅,主体三间两进,“四点金”建筑格局,带火巷护厝,为清末民国建筑风格,其门楼壁肚尚保留有几幅彩绘。

  东南村向东一片为陈氏迁入东南一开始的居住地,整体坐西朝东,围绕前厅进行建设布局,南北有寨厝进行围合,东面为独立围墙,今尚存一明式外门楼,门楼造型高挑,两个圆形门簪像在诉说其久远的历史。前厅为三房一公厅,整体坐西朝东,五间两进,“五间过”建筑格局,立面低矮,造型古典,这一大片建筑群,整体外观还保留着创寨时的样貌,观感颇为古典。位于前厅之后的后厅,整体五间一进,外开龙虎门出入,其内还建有一个内门,格局颇为特别,同属陈氏三房所有。

  东南村寨中有一独立院落,其内以朝文公祠为主体进行建设布局。朝文公祠整体坐南朝北,三间两进,“四点金”建筑格局,单门之制,堂号“光庆”,主祀陈氏十九世祖陈朝文。

  东南村高厝为高氏创乡之地,分高南、高西两厅头。高南整体坐北朝南,围绕中间两座公厅进行建设布局,带火巷护厝后包,原来南面相传建有围墙寨门,但现今已经不存在。东面座创建于明代中期,整体坐北朝南,五间两进,“五间过”建筑格局,公厅整体立面低矮,尚保留明代形制,现石制门楼为明代风格,应为当年初建之物,有600多年历史。

  高西围整体坐东朝西,外部整体和陈氏向西成一独立寨围,现尚可见围墙和门楼残存。高西围围绕勤悦公厅进行建设布局,主体五间两进,“五间过”四火巷(小驷马拖车)建筑格局,门楼灯笼书“吏部尚书”,厅内悬挂有进士功名匾,落款“大清雍正八年庚戌科二甲,高氏裔孙鹏飞”。

  曾为北联村和彭南小乡政府驻地

东南村村委会。

  明初,高姓迁来东南村落居时,该地称古厝洋向东围,后有几支陈姓迁来聚居,因两姓聚居地小人少,被视为许厝洋的一部分,明清时期,没有记载于地方志上,至清乾隆年间编修《揭阳县志》时,渔湖都图和村名表,仅有许厝洋,并注“距县十二里”,没有古厝洋名字。

  民国时期,高、陈两姓人口有所增加,但仍被视为小围片村,高姓聚居地(向南、向西)称高厝,陈姓则称为向东、向北。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向东、向北、高厝划为渔梅段所辖村落。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向东、向北、高厝属渔梅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向东、向北、高厝隶属渔西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向东、向北两围合为一自然村,连同高厝与附近的旧寨、彭沟黄、彭沟郑、王厝、南厝、彭沟林,一共8个自然村,合置为北联村,村第一届农会主席高先提议陈氏聚居地向东、向北两围以坐落位置为东南方向,命名为东南村,并将村政府(其时称谓)驻于东南村。1952年,12村改建为15个小乡,北联村以两个较大聚落名字彭沟、南厝的首字改称为彭南小乡,小乡政府仍驻东南村。

  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彭南小乡为梅联中乡所辖。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彭南小乡隶属梅联大乡。同年9月,梅联大乡与渔江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东南村隶属彭南高级农业社。同年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东南村属彭南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东南、高厝属彭南大队。1972年5月,渔湖公社将彭南大队析为彭南、南厝、旧寨3个大队,东南划归南厝大队。

  1984年,随着公社改置为区、大队改置为乡,南厝、旧寨、彭南大队重新合并为彭南乡,乡政府驻彭沟黄村。尔后,彭南历经村公所、村委会建制,东南、高厝为其所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4年5月9日,揭阳市政府批准将渔湖镇彭南村划归榕东街道管辖。当月,榕东街道办事处撤销彭南行政村,将其所辖8个自然村重新设置为5个行政村:旧寨村、彭沟林升格为行政村,彭沟林以彭林为村名;彭沟黄和彭沟郑合置为新行政村,因两村村名均有一个彭字,遂以“双彭”命名;南厝和王厝合置为南厝行政村;东南与高厝合置为东南行政村。

  接续奋斗开新局,乡村振兴绘新篇

东南村鸟瞰。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东南村水乡风貌。

东南村篮球场。

  东南村虽为两姓村庄,但高氏与陈氏族人历来相处融洽,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兼以织夏布。改革开放后,不少农民洗脚进城做工,有胆识和远见的人或外出经商办企业,或在本地发展企业,一步一步发家致富。

  随着社会发展,东南村十分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至2008年多次发动本村企业老板、外出乡贤捐款建设溪池石篱、绿化道路,整治排水排污、建设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和乐园”等,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同时,规划建设占地100多亩的东南工业区,引导村民创办家庭式小企业,并集体投资700多万元建设新厝前商铺和二层通用工业厂房用以出租,增加集体收入。

  近年来,东南村更是抓住了新时代发展的新机遇,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推进环境整治扮靓家园。据东南村村委会副主任高潘林介绍,该村高度重视辖区内环境卫生整治,做到日日清理,垃圾不过夜,村内基本无卫生死角,保洁常态化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定期对全村树木进行美化修剪,治河栏杆进行加固翻新,还对村内小公园修整、深田路部分场地硬底化等,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为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深入开展绿美榕东生态建设,去年村集体筹资2万元规划植树基地2个,新增绿化面积0.8亩,大幅增加村植绿量。同时,持续开展环保攻坚,开展向东、向南围溪池水体整治、溪河清淤,做到溪清水绿,营造舒适宜居环境。2023年5月,广东省爱卫会授予东南村“2022年广东省卫生村”称号。

  在大力发展村经济、优化村容村貌的同时,东南村也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成立助学奖学基金会,对优秀学子予以奖励,激励青少年奋发求学,营造尊师重教之风,在全村形成兴文重教、崇学向善的文明之风。在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中,东南村各行各业不乏佼佼者,考上本科、研究生的学子也逐年递增,其中尤以2017年考上北京大学、如今正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麦迪逊学校攻读博士的高梓菡最为突出,其成为村里年轻一代追崇学习的榜样。“我们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依此培养本土优秀人才、号召外出人才关注家乡振兴、支持返乡人才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高潘林如是说。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东南村正昂首阔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进。高潘林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发扬务实敢干的作风,抢抓机遇、勇于创新,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