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揭阳
惠来九鳄舞

  舞狮舞龙,在揭阳乃至整个广东省已经是寻常见,而九鳄舞却只能在惠来看。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九鳄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该舞以潮州人在韩愈率领下英勇机智开展驱鳄的历史为题材,以舞蹈的方式表达鳄鱼恣骄肆虐、受驱乞怜、忏悔从善的过程为内容,以人民憎恶向善,不畏强暴,机智伏煞的精神和行动为载体,完美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向往国泰民安、生活美好幸福的主题。

  溯源

  源于对韩愈的无限敬仰之情,

  从“烧鳄”“玩鳄”到“舞鳄”

  惠来的九鳄舞,源于潮汕人表达对韩愈的无限敬仰之情。据了解,唐元和十四年(819),刑部侍郎韩愈,因上奏章《论佛骨表》谏迎佛骨,措词激烈,触怒唐宪宗皇帝,被贬任潮州刺史。尽管韩愈在潮州的时间仅仅只有8个月,但他任职期间兴学育人,发展生产,敢于抑制豪强,驱除恶鳄,功绩卓著,潮汕地区的人对其非常敬仰。

  清雍正年间,惠来县移建韩祠、韩塔于英内学宫两侧。年节拜祭韩文公时,必焚化纸钱和篾扎纸糊的“鳄鱼”等冥品。有的儿童就拿起未烧化的鳄鱼挥舞玩耍,从而形成了“舞鳄”“游鳄灯”等活动。再加之,惠来背山面海,境内港湾、溪涧、池塘特别多,为求平安吉祥,民间对驱除恶鳄游鳄鱼灯活动兴趣很浓。于是,民间逐渐从“烧鳄”演成“玩鳄”,继而成为“舞鳄”。

  据相关资料记载,昔年惠来春秋二祭,清代道光年间以后,除夕及大年初一至元宵期间舞鳄驱邪祈福。

  表演

  九鳄舞的道具为鳄鱼灯,

  完成9套舞蹈动作

  九鳄舞的道具是鳄鱼灯,用竹篾扎成鳄头鱼身龙尾形,外蒙丝纸或绸布,灯内有烛火(现在有以干电池灯泡代替),挥舞不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被认为是阳数之极,九又与“久”同音,寓意长长久久,被视为吉祥之数。因此,游鳄鱼灯为九盏,称之为“九鳄舞”,方言惯称为“舞九鳄”。

  起舞时,头扎英雄巾、身着武士服、脚穿稻草鞋的勇将,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潮州大锣鼓,以矫健威武的步伐、整齐多变的舞姿,完成包括“游行亮相”“打四角”“对破”“拍手圈”“穿花”“四翻”“跳径”“跳龙门”“结尾收行列”等9套舞蹈动作,再现众鳄嬉戏、骄恣、作恶、被驱、忏悔、从善成正果等情节,表达人们驱邪除恶、劝恶从善、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传承

  年节喜庆、休闲娱乐的特别节目,

  联结乡情乡谊的纽带

  多年来,经惠来民间艺人不断研究,改革创新,九鳄舞逐步形成具有社会性、自娱性、适应性和艺术性的典型特征。其表演风格刚健活泼、壮美激越,色彩艳丽而且富于节奏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召力。其艺术造型独特,表演不受场地限制,表演空间灵活,大至广场,小至街头巷尾,群众都十分喜闻乐见。

  在惠来城乡,九鳄舞已逐步成为年节喜庆、休闲娱乐的特别节目,对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早在20世纪50年代,九鳄舞就名扬国内外,如今更是成为联结乡情乡谊的纽带,对外艺术交流的一种形式。2007年6月,惠来九鳄舞入选第二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字:蔡烨华

  相片由惠来县文化馆提供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