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茵陈最为鲜 |
在北方的农村,乡下田间的野菜有许多种,与荠菜差不多一起发芽、生长的要数茵陈了。只是人们热衷于荠菜的香气和美名,很少有人注意到茵陈,不知道这种匍匐在地面毫不起眼的植物,不仅是味道不错的野菜,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 茵陈,别名白蒿、牛至、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等。属于管状花目、菊科、牛至属植物蒿,历经寒冬不死,春天则因陈根而发芽,故名因陈或茵陈。到了夏季,茵陈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常见的蒿类大约有五种,除了茵陈,还有青蒿、白蒿、蒌蒿和牧蒿。其中,茵陈、青蒿和牧蒿在邻国和相邻的地区也是常见的蒿草。我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制作茵陈糕、团的习惯。用茵陈做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 每年开春时节,我就跟着母亲到田野里踏青、挖野菜,记得母亲挖得最多的就是茵陈了。母亲边挖边说:“二月茵陈三月蒿,四月五月当柴烧。” 这是流传在鲁西南地区的一句民谚,说明在北方采摘茵陈药用或食用的最佳季节是农历二月,三月就次之了,到了四五月间,茵陈就只能作柴烧了。 茵陈幼苗多为蜷缩团状,全株密被白毛,呈灰绿色,绵软如绒,起初,叶子细如针,似刚出生的松针,颜色呈微微青白。到茵陈的茎长到7~10cm时,其根部较粗,完整的叶多具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丝状。叶多裂成丝状,绵软如茸。与我们当地的猪毛菜极为相似,不经常挖野菜的人,不容易分辨出来。 茵陈在我国南北各地分布普遍,开春即可见到。有关其食用、药用早有记载。中药诗“茵陈”写道:“旧苗发出更新鲜,黄疸茵陈主用专。散配五苓功不小,叶寻八角力方全。伤寒可令阴黄退,犯火难教湿热损。曾见淮扬二月二,采将作饼俗相传。” 这首诗不仅介绍了茵陈的药性,还道出淮扬人在二月二用茵陈做成面饼吃的一种习俗。 采摘回来的茵陈幼苗颜色呈灰白,全株幼嫩、绵软,有浓郁的香气,其嫩芽可凉拌、或清炒、或炒鸡蛋,那味道清新可口。凉拌的吃法是:将白蒿放在沸水中煮2至3分钟后,捞出晾凉,拌上蒜泥,加入香油、精盐等调料,成为餐桌上的佳品。 还可以拌少许的面加上鸡蛋清蒸,再拌上一些面粉,蒸熟后,调好蒜泥蘸了吃,口感很好,绵绵的,味道清素淡雅,鲜美异常。这还是专门治疗肝炎的一个秘方呢。 茵陈还可以熬粥,其做法是将茵陈洗净,放入锅中,加入约200毫升冷水,用中火烧沸,再用小火煎汁,滤渣留汁。将粳米洗净泡好,放入洗净的锅内,注入约800毫升冷水烧沸,再改用小火煮至粥微稠。将茵陈汁加入锅中,再煮20分钟,粥将熟时,加白糖稍煮沸即可。 《神农本草经》就将茵陈列为常服之品。后世历代本草药用记载尤多,其作为入食的记载在古代《本草纲目》和其他古籍中也均有涉及。苏轼在《春菜》一诗中写道:“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溪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脍缕堆盘纤手抹。”此诗反映出古代美食家对茵陈的欣赏。宋人李杲所著《食物本草》中对茵陈评价道:“茵陈蒿,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春又生。” 茵陈的药效非常广泛,不仅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等,还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 以茵陈煎好的鲫鱼汤,用猛火煲1小时饮用,可有效疏肝、清肝热,这是广东人常用的一种食疗汤水。 我们当地人常把茵陈作为一种治病的茶水来喝,三月底的时候,鲜嫩的茵陈逐渐成熟,向白蒿阶段过渡。此时将采来的白蒿洗净晒干后,就可以喝了。白蒿当作茶叶保存即可。每天少许,加大枣两枚,泡茶服用,可增强人体免疫力,轻身益气、保肝利胆、抗衰防癌,实为难得的绿色保健食品。 程广海 |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