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一代“诗圣”和盛唐的鲜活面容 |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 王炳文 著 岳麓书社 2024年3月 □刘小兵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系历史学家王炳文的新作,在这部钩沉历史、观澜杜甫跌宕人生的著述中,作者将杜甫的个人命运与其所处的家国命运紧密勾连在一起,以水乳交融的独特呈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气韵生动的杜甫及其大唐。 公元712年2月,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代“诗圣”杜甫降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世家。其先祖到曾祖到祖父再到父亲,都曾在朝廷为官,这优渥的家庭环境,自然为杜甫的早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之他自小好学,七岁便能作诗,年少时代又饱受琴棋书画的濡染,这对杜甫日后的诗歌创作,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自古文章憎命达”,尽管杜甫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入仕报国的理想,但由于他科考上的频频受挫,后又因中年时家道中落,这一连串的命运遭逢,终使他对世间冷暖有了深刻的体悟。这种人生的起伏,也促使杜甫的思想有了根本的转变,让他开始时刻关注起民生与社会,秉持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写作宗旨,毅然拿起手中的笔,倾心为百姓代言,倾情为时代发声,在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强唐时代,以其喷薄的才情,谱写出了一首首传颂千古的恢宏诗篇。有道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作为与李白齐驱并驾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同时还享有“诗史”的称誉。其诗作沉郁顿挫,创作主旨始终聚焦于火热的现实 ,这种真挚饱满、内蕴深厚的书写,无疑让他的作品每每散溢着深沉博大的思想旨趣,彰显出体恤天下苍生的家国之爱,杜甫也因此赢得了后世普遍的尊崇。多少年过去了,如今的我们在品读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章时,依然能从缱绻的诗行里,感受到他炽热的家国情怀。 不过,限于后世对杜甫的研究,学界大多只集中于其后半生,对于他早中期的经历和诗作,史料记叙上相对较少。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本书着重从杜甫的家世讲起,既叙写他的幼年、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又梳理了青年杜甫的奋斗与沉沦、交游与见闻,细致呈现出杜甫的前半生。以此为考量,王炳文的《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算得上是国内少有的聚焦杜甫前半生的史学作品。它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杜甫置于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所耳闻目睹的强唐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还原杜甫的历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还原盛唐王朝的历史场景。作者据此认为,杜甫之所以被称之为“诗圣”,就是因为他的济世情怀与人文爱恋;而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因为杜甫的书写与时代描摹,既唤醒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记忆,又同时激发起了万千读者的广泛共鸣。这是杜甫的伟大之所在,也是本书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因而,在阐释有关杜诗的文学成就时,王炳文特意围绕着他的“诗史”性这一禀赋,“以作为微观个体的杜甫为视角,还原他所看到的诸多历史图景”。 作为一本历史传记读本,作者在品评历史人物及其重大事件时,较好地把握住了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区别。在充分尊重史料的同时,也适时对一些相关的历史细节作了合理的想象,以此大大丰富了书中的题旨。如他对杜甫和李白在文学上惺惺相惜的描写,以及杜甫对高适仕途命运的殷殷牵挂,都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有情有义、血肉丰满的杜甫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讲述杜甫其人其事的同时,王炳文还以宏阔的笔法,条分缕析地呈现了从开元初年到天宝十四年的强唐历史 .对那个时期的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都有涉及,对唐代的家族与家庭、文学派和吏治派之争、安史之乱成因等重大历史问题,乃至吉州之案、李邕之死等具体事件,都有独到的分析与评点。此外,书中还对神龙政变、玄宗即位、封禅泰山、北部边防等标志性大事件,都予以了全新的解读,铺呈出一个强唐时代的绚丽面容。 以杜甫作为原点,让诗人的生命史与大唐历史“活”起来,既在绵密的书写中展现杜甫的真性情,归结出他的文学精神和历史情怀;又打开了8世纪时期唐朝波澜壮阔的人文图卷,本书较好地完成了这一写作主旨,这也是它最值得读者反复品咂之所在。
|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