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百讲 (节选)

 

  (选自《 “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

  《 “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

  敦煌研究院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年9月

  □敦煌研究院

  《“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叠木而成,惊艳“天窗”——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斗四藻井

  第272 窟,莫高窟最早的三个洞窟之一,建于北凉(397-439)。窟顶近似穹窿,井心中部绘有莲花,我们通常将这种出现在窟顶顶心的图案称之为“藻井”,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建筑形式,而出现在窟顶其他部位的则被唤作“平棋”。

  藻井是由中国古时木质建筑中的天井转化而来的。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容易失火,所以人们就用四根木头,横两根、竖两根,搭成一个“井”字形,置于顶部。有井就有水,借此寓意相生相克,以求达到以水克火的目的。后来人们觉得有井还不够,便在木头上画上水生类植物,于是天井就变成了藻井,正所谓“交木为井、饰以藻纹”。这种极具装饰性的纹样,逐渐被应用到了石窟当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272窟的藻井为浮塑斗四藻井,它是莫高窟现存的第一个斗四藻井。井心中央的三层方井以45度反复相套、依次渐小,形成了多重方井套叠的几何结构,具有鲜明的建筑特征。藻井中心彩绘轮状莲花,边饰土红底,以石绿、石青和白色画忍冬纹与云气纹,四角绘摩尼宝,中层与外层之间的四角绘四身飞天,色调热烈。

  这是一种仿中国古代宫殿内木构斗四方井的图案,在今天的塔吉克族民居中依然可以寻觅到它的踪影,即叠木而成的一种天窗形式。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圆渊方井,反植荷蕖”,说的就是此类藻井。

  那么这种图案在石窟中大量出现,其佛教寓意是什么呢?结合四周围绕的火焰、忍冬、云气、飞天等纹样纵观整个窟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以莲花比喻佛法,并表现以此为中心的佛国世界,纹饰暗示种种宝物供养,飞天则寓意各种天人供养。

  莫高窟约有400个洞窟绘有藻井,它集造型样式之大成,成为我国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藻井图案简单、朴实无华,随着时代的审美变化和信仰的需求,逐渐由简变繁。这种既蕴含佛教教义又极具装饰性的图案,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华筵唐音——壁画中的大唐乐舞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有一幅精美的乐舞图,它是药师经变的一个局部。在前文中,我们介绍过东方的药师信仰和敦煌莫高窟的药师佛形象。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是治疗众生老病痼疾的药王,人们以悬幡、燃灯、献香花、乐舞等方式来供奉药师佛,祈愿了无挂碍的美好生活。

  在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北壁,画工根据隋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制了一幅大型的药师经变。“经变”是一种佛教教义的表现形式,在南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变”就是把晦涩难懂的经文变成了图画的形式。第220窟的药师经变,无论是壁画的构图气势,还是绘画风格,都体现了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

  画面居中为七身药师佛,头悬华盖,飞天翱翔其间,美不胜收。在药师佛的身侧侍立日光、月光等八大菩萨。画面的左右两侧绘制了十二药叉神将,每位都身着甲胄,头戴宝冠,并饰以动物肖像,现在能够辨认出的就有蛇、兔、虎等动物。

  佛前水池中央的宝台,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富丽繁华。宝台的栏边,有侧身倚栏而坐的菩萨,手捧莲花,合掌礼佛,水池中碧波荡漾,莲花盛开。在宝台中央赫然出现了规模巨大的舞乐场面,在中原式灯楼和西域式灯轮的照耀下,展现出灯山火木,烁烁光华。

  画面中的舞伎如疾风一般回旋身姿,她们双足腾踏交替,和着鼓点,酣畅淋漓尽情起舞。这两组舞伎,舞姿相似,右侧两身素裹白裙,展臂挥巾;左侧两身着锦衣石榴裙,举臂提脚,纵横腾踏。不过记载中的小圆毬子,已经变身为舞伎脚下的一方小小的圆形舞筵。唐代的宫廷、豪门宴集时,伎乐并作,舞台也多以舞筵铺就。杜甫笔下就有“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的诗句。

  舞伎两侧的乐队伴着舞蹈进行演奏,打击类、吹奏类、弹拨类的乐器,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两侧的方形舞筵上。

  两侧乐队共有28 人,分别演奏阮咸、箜篌、筝、筚篥、横笛、排箫、拍板、方响、钹、海螺、腰鼓、鼗鼓、羯鼓和都昙鼓等乐器,共20多种。这些乐器都属于高音部乐器,组合在一起很难奏出和声,于是乐人需根据乐器的性能、音色以及音响特点来演奏,再通过打击乐器来进行不同节奏的伴奏,让每一位乐手都陶醉于乐曲之中。他们专注、怡然自得的表情,仿佛让壁画中无声的乐曲也变得余音袅袅,千年不绝。

  从丝绸之路来看,在那个漫长的年代,当年胡人、胡乐盛行于大漠中的阳关古道,充满西域风情的胡旋舞、西凉乐,龟兹乐、高昌乐……这些回响在敦煌古城中的各民族音乐一定是建立在各种繁杂的语言背景、民族宗教信仰习惯、社会生活习俗之上而呈现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征的,各类异彩纷呈的音乐一定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可以说,充满异域风情的弦歌鼓吹、胡乐炫舞是当时敦煌音乐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