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83) |
潮州音乐:乐苑雅韵流香气,潮音千叠情万重 |
揭阳市潮州音乐传承基地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潮州音乐简称“潮乐”,是主要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潮州音乐是一个传统深厚、源远流长的古老乐种,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潮汕地区民间艺术的奇葩。 2024年孟夏,“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走进榕城区新兴街道兴东社区丝竹社(揭阳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传承基地),探访了这项非遗文化项目的渊源、传承和发展历程,试图向读者展示潮州音乐的独特魅力。 □记者 池 妍 渊源: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潮州音乐部分乐器。资料图片 潮州音乐是潮汕地区各类民间器乐演奏乐曲的总称,主要流行于粤东地区,其影响辐射闽南、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上潮人聚居的地方。潮州音乐以其表演形式灵活多变而享誉海内外,有着“唐宋遗音”“华夏正声”之称,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瑰宝。 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现有资料考证,潮州音乐的渊源可追溯到唐宋,形成、发展于明清时期。明末清初,随着全国西秦、外江、正字、弋阳、昆腔诸多剧种及民间音乐传入潮汕地区,大量的戏曲曲牌、吹奏乐牌子曲、锣鼓乐曲、各种乐器及其演奏方法、程式、组合形式等的传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潮州音乐。通过不断兼收并蓄,潮州音乐把远近、南北、雅俗的音乐因素汇集于一体,形成了今天这既具本地区独特艺术风格,又具有外来音乐文化痕迹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 特征:古朴典雅,优美抒情 潮州音乐内涵丰富、品种多样、曲目繁多。根据乐器组合和演奏形式、演奏风格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锣鼓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外江音乐等。其中锣鼓乐属于广场乐,包括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潮州苏锣鼓等;而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外江音乐等则属于室内乐。潮州音乐现存曲目有700余首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曲是《月儿高》《昭君怨》《寒鸦戏水》《小桃花》《平沙落雁》《黄鹂词》《锦上添花》《大八板》《玉连环》《凤求凰》等,俗称“潮乐十大套”。 古朴典雅、优美抒情、细腻婉转是潮州音乐的主要特点。二四谱作为潮州音乐独有而又最古老的谱式,在其独特的律制中,“si”“fa”二音的灵活变化体现了独特的韵味,同时构成潮乐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多种调式以及演奏上强调充分发挥作韵和即兴加花两种技法。潮州音乐使用的乐器也颇具地方特色,常用的乐器约有20余种,演奏时以二弦作为领奏。二弦状似胡琴,用紫檀木制成啤酒杯般大小的音箱,蒙上蟒蛇皮,拉弓演奏时,乐声紧、密、尖,如掷金石,如鸣秋虫,又似咬字准确的演员腔调。打击乐器方面,大鼓、深波(一种锣)、苏锣都是各擅胜场,为外地乐器所无。 潮州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充实。潮州音乐的传统乐器,后来又加上了二胡、中胡、大三弦等,20世纪70年代还采用了西洋的大提琴等低音乐器。乐器也不断有所改进,如扬琴的音域不断扩大,由7梯改为10梯和12梯以上;古筝也由16弦扩大至18弦和21弦……一直有所滋养的潮州音乐焕发出迷人的魅力,既能表现小桥流水式的趣味,又能演绎出气壮山河的史诗,被誉为“东方交响乐”。 2006年,潮州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雅俗共赏,遐迩可闻 潮州音乐表演,已成为揭阳市民多彩夜生活的一个侧影。林洁松 摄 揭阳文化底蕴深厚,民众尤擅吹拉弹唱。潮州音乐在揭阳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揭阳知县刘业勤修撰的《揭阳县志》就有“……人习礼仪,穷乡隘巷,弦歌之声相闻……”的记载。 自古以来,榕城城乡群众嗜爱潮乐,工余雅集,一曲弦歌,借以消遣,素有“潮乐之乡”的美称。随着历史的发展,榕城城乡的乐风日盛,乐馆弦间如雨后春笋,遍布大街小巷、村头寨尾,人们茶余饭后凑到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一些人又自愿组织起民间乐社,不仅演奏潮乐,还排演潮剧,节日喜庆时经常登台演出。独特的方言,浓郁的风味,自成一格的民俗,无不使潮州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尽管时间流逝,民间音乐活动却代代相传,从未间断,是潮州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文艺形式,数百年来,成为城乡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娱乐并世代相传,人才辈出。 1957年,祖籍揭阳、出生于汕头的林运喜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由他司鼓的《抛网捕鱼》获金质奖章,誉满国际乐坛。潮州音乐也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一些音乐家和音乐文化单位相继来潮汕考察和采风,力求从这优秀的民间乐种中追溯到隋唐音乐的足迹和遗响。 改革开放后,揭阳潮乐活动空前活跃,蓬勃发展。“弦间”“乐馆”“锣鼓班”乃至家庭乐组更是星罗棋布。当年有“丝竹古乡”美称的篮兜潮乐社,其前身是成立于1925年的“青乐部”,由本乡一批弦乐爱好者自愿组成,昔年在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举行公演,引起轰动。至1992年,历经沿革的“青乐部”扩展后改为“篮兜潮乐社”,乐员增至近百人,几次组织近千人锣鼓队进城文艺游行,颇负盛名。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弦乐爱好者就相聚在一起演奏,室内乐、街边乐、水上乐、凉亭乐、埕头乐、晒台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雅俗共赏,情趣盎然。每逢节假日或丰收喜庆之时更是热闹非凡,到处都有弦乐之音,雅韵之情,常常吸引众多听众围观,成为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细腻典雅、瑰丽多变的潮州音乐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揭阳古城世代流传,数百年来弦歌不辍的潮乐,不仅是优美的精神娱乐和心灵陶冶,也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载体,更是联结海内外潮人乡愁记忆的精神纽带…… 2009年,揭阳这一传统音乐被列入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不遗余力,传艺培新 榕城区新兴街道兴东丝竹社社员表演潮州音乐。资料图片 2023年,陈暹文老师到榕城区红旗小学辅导该校民乐团表演他创作的潮州大锣鼓《榕水腾龙》。资料图片 2023年,榕城区炮台文化站举办文艺活动时演奏潮州音乐场面。炮台涛声学堂 供图 记者采访陈暹文老师(左)。郑楚藩 摄 潮州音乐作为岭南音乐文化三大乐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地域和方言的限制、教育人才以及教育素材的缺乏,潮州音乐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举步维艰,潮州音乐呈现逐步萎缩和衰退的趋势。 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陈暹文,今年86岁的他从艺60多年,耄耋之年的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自小酷爱打击乐的他,早经潮乐前辈范锦和精心传授作曲和打击乐,后又深得鼓王林运喜及陈美松的传授,学得一套动作大、花样多的大锣鼓表演技艺,并大胆将北派锣鼓演奏法及雄伟气势运用到潮州大锣鼓中,不仅整个音乐旋律富有音乐美感,表演也更具艺术性。 除了传承非遗文化,陈暹文还活跃在弘扬潮乐的舞台上,他长时间下乡搞培训,使揭阳20多个乡村大锣鼓都有了起色,更是培训出夏周勇、林晓彬、郑杰能、周捷潮等一批司鼓好手。 近年来,陈暹文还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本土传统音乐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艺术素养,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陈暹文到榕城区红旗小学辅导该校民乐团表演他创作的潮州大锣鼓《榕水腾龙》,该作品获2023年全省中小学广东地方音乐交流活动二等奖。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陈暹文老一辈对潮州音乐传统的精神所在,同时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热爱这门传统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也希望能鼓舞更多年轻人学习和研究,展示潮乐艺术的风采。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推广和弘扬潮州音乐文化,丝竹社于2009年6月打造,占地面积135平方米,位于兴东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现有省级非遗传承人一名和市级非遗传承人一名。丝竹社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潮州音乐文化为己任,在陈暹文老师、蔡泽光老师的带领下,致力开展潮乐传承工作和参加各级各类展演活动,先后获得“宝德杯”揭阳市潮乐演奏比赛金奖、2015年广东民间潮乐大赛(弦诗乐组)铜奖。 兴东社区丝竹社成立10多年来,以揭阳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传承基地为示范带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把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作为提升社区治理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点亮文化振兴之光,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潮州音乐蕴含着潮汕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传承好、发扬好潮州音乐,是潮汕人神圣且光荣的使命,让我们期待,潮州音乐越来越好,潮州音乐在华夏大地发扬光大!
|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