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争强好胜,家长该怎么办? |
在面对孩子争强好胜时,家长应理解并接纳孩子,并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引导孩子去学习并努力改进。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何 琳 俗话说:“好胜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常有一些家长吐槽自家孩子争强好胜,喜欢攀比炫耀自我、希望自己成为别人心中的第一、难以接受失败……家长们担心孩子过于争强好胜会让其失去宽容心,不能包容他人,容易产生矛盾,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形成敏感、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这让家长很焦虑。 面对孩子的争强好胜,家长该怎么办呢?对此,专业人士认为,争强好胜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家长要理解、接纳孩子的这种天性,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并给予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帮助,同时采取恰当的方式应对和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帮助孩子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竞争和挑战,并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五主因导致孩子争强好胜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会争强好胜呢?汕头市乐见田心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分析认为,导致孩子争强好胜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是自我认同的需求。孩子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喜欢表现自己等争强好胜行为就往往成为孩子展示自我、获取认同的一种方式,如通过在学习、体育或其他领域表现突出,试图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美。 二是渴望成功。孩子通常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这种渴望成功的心理驱使他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当他们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或赢得比赛时,会感受到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成为进一步激发他们争强好胜的动力。 三是过于看重输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意识到社会中的竞争现象,这种竞争意识的觉醒让有些孩子过于看重输赢,或者因虚荣心作祟而喜欢追求表面上的东西,以此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希望自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别人心中的第一。 四是缺少安全感。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争强好胜可能是他们寻求安全感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如在学习压力或严厉的家教环境下,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不安感,让孩子更渴望取得成功,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内心的安全感。 五是家长不当教养方式。家庭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孩子争强好胜心理的重要因素,如家庭中存在过度强调竞争和成功的氛围、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着对成功的崇拜和追求等,这些都会让孩子很容易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形成争强好胜的心理;另外,一些家长急功近利、不重视过程只注重结果的教养方式,也会导致孩子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并形成争强好胜的心理。 六建议助孩子克服争强好胜毛病 面对孩子的争强好胜,家长该怎么办呢?对此,陈洁婷给出了建议。 一、理解并接纳孩子。争强好胜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因此,在面对孩子争强好胜时,家长应持开放、理解的态度,学会与孩子“共情”,理解并接纳孩子的这种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简单粗暴地将争强好胜视为问题或缺点,而是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引导孩子去学习并努力改进。争强好胜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自尊心,而且通常只注重结果,承受不起失败带来的挫折感,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因此,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关注孩子的焦虑、沮丧等情绪变化,更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正确地沟通交流,学会耐心倾听,了解孩子的心声,并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情感支持,才能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让孩子健康成长。 二、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家长应及时正确引导。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理解竞争,明确竞争并非简单的输赢较量,而是激发潜能、提升自我、相互学习的过程,引导孩子不要对一时的输赢斤斤计较,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有所收获才最重要,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得失成败,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念;家长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竞争,展示自身的实力,要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要将失败视为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竞争和挑战,从而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输得起”观念,让孩子懂得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尽力就行,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竞争;家长要帮助孩子端正心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也都会面临着挑战和挫折,既要有对成功的渴望,也能对失败坦然接受,鼓励孩子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接纳,以积极心态向他人学习,从而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和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帮助孩子设定合理的期望与目标。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孩子设定合理的期望与目标,对孩子要求太多或过高的期望可能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鼓励孩子逐步实现目标,同时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孩子端正心态,不能以华而不实的东西作为追求的目标。 四、培养孩子自信心。自信的孩子通常能够以开放、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人的成功,并且相信自己也会成功。因此,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多鼓励和肯定孩子,同时也要学会鼓励和欣赏孩子的失败,让孩子不再恐惧失败、敢于面对失败,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特别要注意的是,家长切不可经常将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作比较,这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和自卑心理,反而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出其不足并努力克服,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同时培养孩子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五、给予孩子足够的锻炼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适时放手,为孩子营造合适的竞争环境,给予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问题,培养坚强的内心。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玩游戏,故意输给孩子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要让孩子体验失败,孩子才能逐渐适应竞争环境;又如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竞赛类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竞争、积累经验,提高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如果孩子在竞争中失败,家长要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孩子从失败中学习,并尝试寻找失败的原因并改变方法。同时,家长要教会孩子自我调适与放松的方式和技巧,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和竞争压力。 六、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展示出健康、积极的竞争态度和行为,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以自己的言行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影响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