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温丽荣

  很多学生都有“写作困难症”,要其写作时,愁眉不展、咬破笔头、无从下笔。要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无疑是最佳的捷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该怎样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呢?

  据本人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读书笔记可按“词—句—段—章—感”的顺序入手。首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内课外文章时,遇到一些用得比较贴切的词语随手抄写下来,养成抄录词语的习惯后,再引导学生学着把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积累一段时间后,就可让学生把自己觉得比较好的段落熟读后再抄录下来;接着,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好文章也抄录下来,俗话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让学生抄写好文章是学习写作的一种好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在学习、阅读好文佳句好篇章时,心中有什么感想,也随时记录下来。

  可是,按以上做法一味地抄录还远远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经常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认真地读一读,消化吸收,把读书笔记中的好词妙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由于学生平时通过以上这条“词—句—段—章—感”的读记途径,积累了大量妙词佳句,这就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光有读书笔记为基础仍然不够,读书笔记到底要怎样做,才能使读书笔记起到“读”和“写”的合作和转换呢?“词—句—段—章—感”这条读记途径中,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感”字,读书如果缺少了“感”是写不出好的文章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读书笔记的关键习惯,在于激发、培养其“感”的能力。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培养学生“感”的能力呢?教师应精心推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文章,指导阅读,读感并行,以感为主。斯卡特金所言:“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是给积极情感的粮食却太少了。”我们注重学生解题能力,往往设计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进入阅读之中,只是培养了他们机械的解题能力,却忽视了其对文章情感的共鸣。阅读是一种感化、熏陶,读一篇好文章如饮甘泉,如沐春风,让学生阅读与自己年龄、心理或生活经历相近的文章,在阅读中身临其境,走进文章人物的内心,情感上的共鸣油然而生,“感”的能力则与之俱来了。学生阅读要有老师精心推荐,而非盲目阅读,选择适合其年龄阶段的读本,方便学生理解的文章,随其阅历增加逐渐强化。另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除了情感共鸣之外,合理的质疑也是培养“感”的关键,学生一旦发现文本中的疑问点,阅读兴趣也会随之增长,解决疑惑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将解决的问题写出来,做到读写结合,在读写中收获成就。所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若学会这种质疑能力,能够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做到有个性的解读。那么,他们将这个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这样的读书笔记便不再是作业,而是作品。

  在读书笔记的写作实践中,读写结合,“读”中生“感”,“感”而后“写”,是学生写读书笔记的重要过程,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便在于此,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如果文本不再是学生做题的媒介,而是学生思考的路径,写作成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相信学生每次写起作文来便不再是咬断笔头、抓耳搔腮,而是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了。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