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探析

  □李少芬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师者教授知识、传授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对于师者是一个值得深究的方向。而写作,考查学生文字阅读、语言表达、创新思维的综合素养能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重难点。因此,让学生不惧写作,乐于写作,是每位老师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一、以“说”播种奠基,让“写”更易扎根

  在习作教学课上,为了课堂互动,促进思维碰撞和交流,可以“说”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初步交流展示,撒下一把启发的“种子”,让“写”更快地“落地生根”。

  以四年级下册七单元习作“我的自画像”为例,如何“画”自己呢?明确抓住外貌、性格、爱好和特长等要素,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快能“画”出来、画清楚的一点来说一说。第一步,说给自己听,这时学生会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初步在头脑中梳理思路;第二步,说给同桌听一听,锻炼了口头表述;第三步,说给全班听一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方向更多,带来的启发也会更广,帮助他们丰富自己后续的写作。

  以说促写,还可偶尔在日常教学中挑战口述作文。口述主题不局限于单元习作,可就近期时事热点、新鲜事、观后感进行述说。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提问和点拨的角色,引导学生把内容说得更清晰。口述作文不需要学生过分雕章琢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慢慢为“写”积累素材,储蓄语言。

  二、借助思维导图,搭建文脉支架

  犹记得在我小时候,写作文有一个步骤叫做“打草稿”,其实就是先把自己想写的内容挨个儿写一遍,再涂涂改改,为最后定稿奠定基础。“打草稿”使得最终作品更加干净流畅,但这种映现学生思维的“纯文字”记录方式,所花的时间较长。那有没有可代替的方式,让“打草稿”更加方便高效呢?我想:在习作教学中,不妨教学生应用多种媒介“打草稿”?

  作为图文并重的信息处理工具——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吹糠见米的选择。它既可以快速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写的作文内容更有“层次感”和“丰满感”。

  例如:四年级习作“我的奇思妙想”中,学生先绘制思维导图,将主要信息分类整理、列出,搭建起文脉支架,再写出完整文章。可发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丰富。以“会变大变小的书包”为例:在文章开头揭示思维导图的主题词“会变大变小的书包”;第二部分围绕中心词“样子”逐步介绍颜色、形状、重量等;第三部分围绕中心词“功能”逐条介绍多个不同情境下展示的功能。

  三、鼓励参与实践,拓宽情境思路

  习作、习作,先习得方法,再进行创作。教师通常会在每个单元的课文中教一些关于习作的技巧和要素,让学生习得一些方法,这些方法通常大同小异,并不难理解和运用。而让作品真正有血有肉,富有个性,还需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丰盈具体内容。相反,如若生活中的躬行实践过少,就会出现学生一直写“妈妈深夜背我去就医”的陈旧故事,闹出“从树上摘花生”等笑话来。

  如果说教材中的课文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那么生活万花筒就是助学生开启广阔视野的大门,是学生笔下生风的源泉。故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常出门参与实践活动。

  如:在完成四年级习作——《记一次游戏》前,我带领学生玩“贴鼻子”和“木头人”游戏,提醒他们记录游戏规则、观察游戏参与者的动作、神态、语言,印象深刻的地方。具有及时性、真实性的游戏情境体验,不仅能激发他们的记录兴趣,也能丰富他们笔下的细节描绘。又如:在四年级下册《游——》的习作教学前,我鼓励学生提前做好规划,制定旅游路线,利用近期课余时间走进身边的景点,为后续写作进行扎实铺垫。

  总之,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漫漫长路上,我们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引,充分教学身边资源,珍视学生的每一次实践,关注他们的成长点滴,在习作教学的花园里培育出绚丽多彩的花朵,让学生在语文素养提升的征途上大步前行,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