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策略探析 |
□黄少芳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离不开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导入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提高课堂质量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小学语文课的导入环节仍然存在缺乏创新、过于形式化、与课文内容脱节等问题。这不仅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有效设计小学语文课的导入环节,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常见导入方法与技巧 教师课堂教学的导入,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围绕这一点,结合具体的课文设计较为适切、丰富的导入。 (一)情境式导入 情境式导入是通过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的背景和情感。这种方法适用于故事性强、情感丰富的课文。在使用情境式导入时,需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要真实、自然,避免生硬和虚假。 以《风娃娃》一课为例,依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视频动画,来一次遐想旅行:“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转动飞快的风车,奔跑着的流水,微笑着点头的小秧苗,让我们一起开启风娃娃之旅吧!”通过再现情境引入,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形象,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在期盼中开启新课。 (二)图片式导入 图片式导入是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进入课文情境。这种方法适用于描写景物、事物的课文。在使用图片式导入时,需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避免过于复杂或模糊不清。 以《找春天》一课为例,可以采用图片式导入方法。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初春图片,如探出头的小草图、早开的野花图、树木吐出嫩芽图、解冻的小溪图……待学生欣赏过后,说一说“你还从哪些景物中发现了春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去课文里寻找春天吧”! (三)问题式导入 问题式导入是通过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进入课文情境。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课文。在使用问题式导入时,需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引导性,避免过于简单或难以理解。 以《千人糕》一课为例,可以采用问题式导入方法。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喜欢美食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道名字超级霸气的美食——千人糕,同学们吃过千人糕吗?想知道为什么它叫千人糕吗?”通过问题式引入,激发学生对千人糕名字的由来产生兴趣,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欲望。 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联原则 导入环节应该与课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这意味着导入的内容应该与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等相关,以便学生能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关于春天的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播放春天的音乐等方式导入,让学生对春天有更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适度原则 导入环节的难度应该适中,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过于困难。这意味着导入环节的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因素进行设计,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例如,在学习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课文时,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导入,但导入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过于专业化。 (三)全员参与原则 导入环节应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避免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的情况。这意味着导入环节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未来小学语文课的导入环节设计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采用更加多元化、互动化和科技化的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和高效。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导入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 |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