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

  □周秀旋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如何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具体课例的分析,探讨小学语文学科作业设计的创新与实践路径。

  一、小学语文学科作业设计的基本作用

  (一)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德育功能的渗透。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与民间传说故事相关的主题讨论作业:让学生搜集诸如《精卫填海》《共工治水》《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故事,让学生阅读后复述故事,并思考这些传说和神话人物与现代社会中勇于奉献的精神之间的联系。这种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布置作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检测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实践经验,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松鼠》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观察身边某一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事物,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列数字等手法进行说明。这不仅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落实教学减负增效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不能加重学生作业负担,要做到“减负增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针对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猎人海力布》,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任务。基础层次的学生可以简单复述故事情节,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尝试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述故事,还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尝试缩写故事,为本单元的习作练习打下基础。这种分层次、可选择作业的设计既确保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度,又避免了统一作业带来的压力。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多样化策略

  (一)基于教材内容的灵活选编与创编,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其实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作业设计的基础,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编,使得作业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了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7课的《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后,教师可以分层次设计作业,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再查找资料,仿照课文结构并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展示问题和所了解到的信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文内容,还能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

  (二)探究性、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母爱”为主题,让学生研究“母爱”在现实生活中、书籍或影视作品中都有何种表现。学生可以观察自己或是别人母亲的行为,也可以查阅书籍或是观看电视、电影等,记录“母爱”的种种表现,撰写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也可设置“感恩行动”作业,即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父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感恩,如做家务事、为父母亲洗洗衣服做做饭等等,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学科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会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通过对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综合性、长周期作业的合理设计,能够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