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方贵梅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责任的民族,顾炎武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学生处在青春期,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培养更是任重而道远。本人认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根据社会责任感的含义和培养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文针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培养方式开展讨论。探讨如何强化情感的正向引领,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懂得责任的重要性。

  一、开展正确价值观引导,提高社会责任感认知

  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学生只有建立正确价值观才能在利益、取舍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用负责任的态度应对问题和学习生活。价值观的建立是指引学生正确选择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指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例如,学习《正确地对待顺境与逆境》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亲身经历思考在面对顺境、逆境时的价值观思想,体会应对不同情境时的思想变化,感知正确价值观的思想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思考与回忆中获得价值观判断,体会到正确价值观的深度影响,进而提高学生责任意识,懂得用负责任的态度对待逆境和困难,强化社会责任感建立。

  二、建立情感思想指引,推动社会责任感建立

  情感思想是思想维度的建设,对社会责任感有内在的影响。情感和思想的风向标能指引学生个体做出不同的判断和选择,进而影响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乐观、健康的情感和思想,用坚韧的意志对待学习生活中问题和困难,从而推动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例如,学习《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节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建立强烈的责任意识,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件,并践行中学生的责任意识。课后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比如,参加打扫街道、植树造林等志愿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参加公益活动的快乐,促使他们乐于奉献、热心公益,展现自己的责任担当,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对学习负责任程度,勇于承担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责任,践行中国公民的义务。进而在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引导中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建立。

  三、构建教学案例,深化社会责任感学习

  案例是借助他人的经历开展分析和引导,针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行为等开展实践指引,促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深化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促使学生自主建立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和思想高度。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引入案例分析,指引责任感建立。例如学习《参与民主生活》时,教师通过视频教学创设情景,引入小区纠纷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人、事件等进行细致化分析讨论,促使学生懂得构建民主生活需要的责任意识。进而深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懂得民主生活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紧密关系,落实责任意识建立。另外,可以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增强学生责任心,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极大,但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是非观念还很不明确,往往容易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运用榜样的经验作用,可以通过《感动中国人物》观看,让学生选取学习的榜样,对榜样人物进行深刻细致分析,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进行学习,从而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责任心水平。

  总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思想政治课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使命,使责任感教育沿着新课程的期望目标坚实而稳步前进,开创道德教育的新局面,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之才。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