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方家四姐妹”:烽火中的铿锵玫瑰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惠来有这么一群女性,她们风华正茂,冲破社会牢笼,投身革命,在战火中浴血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她们献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几经奋斗,几经磨难,谱写了壮丽的红色诗篇。

  她们就是来自惠来县的“红色方家四姐妹”——方东平、方朗、方文、方小兰。

  方家姐妹年幼时,家境贫困。家虽困难,但遇到乞讨者,方母总会施舍。方家姐妹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母亲极具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每每对儿女耳提面命,“社稷有难,应尽力效劳”。母亲朴素的家庭教育,激励着方家姐妹匡时救世,共赴国难。经受过大革命的风雨洗礼,革命种子在方家姐妹心中萌芽,而后相继走上革命道路。

1973年方家四姐妹合影。左起:方小兰、方文、方朗、方东平。资料图片

  □马光佐

  大姐方东平:姐妹的“领头雁”

  大姐方东平从小勇敢坚强。1936年7月,方东平从友联中学毕业后,到普宁县黄都女子小学教书。10月,她从普宁回到汕头,参加了“华南抗日义勇军”,从此投身革命,负责义勇军内部刊物《奋斗》的出版发行工作。

  1937年2月,方东平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任中共汕头市妇女支部书记,开办夜校识字班、召开妇女座谈会,出版《妇女周刊》等,团结教育妇女群众投入抗日救国行动。

  1940年11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方东平任南委联络员。1942年“南委事件”后,南方局要求潮汕党组织暂停组织活动,指示南委大部分干部党员撤退,由留下来的林美南负责潮梅党组织的全面工作,方东平协助其工作。

  1942年冬,林美南化名吴瑞麟,以从潮汕逃难到梅县做生意的商人身份,携同“妻子”、化名王雪娥的方东平,与“合伙人兼管家”、原潮梅特委政治交通员陈权,到梅县城郊的乌廖沙村,租下10多亩沙滩地,开始经营菜园,从而建立长期隐蔽的据点。1944年,方东平与林美南结婚,这对历尽艰辛、长期并肩战斗的革命同志正式结为伉俪。

  1945年11月20日,中共潮汕特委成立,由林美南任书记,方东平为7名特委委员之一。抗战胜利后,方东平因怀有身孕,无法北撤,随同方方一起到香港,先后担任广东区委、中共香港分局组织部干事、秘书。

  1948年四五月间,方东平回到潮汕,先后担任潮汕地委执委、潮普惠南分委宣传部长、潮汕抗征队潮普惠南指挥部政治处主任、潮梅行政委员会委员、第一督导团团长,为潮汕地区早日赢得解放奔波操劳,奉献自己的力量。

  1954年,方东平任广东省林业厅副厅长、厅党组成员、省森林工业局局长。1958年9月,调任陕西省统计局副局长、局党组成员,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经济计划委员会统计局副局长,是统计行业的专家。1983年当选担任陕西省第六届人大常委、财经委委员等职。1988年离休。

  二姐方朗:中共七大“小代表”

  1936年10月,方朗和姐姐方东平一起参加了“华南人民抗日义勇军”,被派遣到“和泰”“协成”等抽纱洋行当工人,开展女工工作。1937年2月,方朗与姐姐方东平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参加了方东平任书记的妇女支部。

  “七七事变”后,方朗受党组织派遣,参加了汕头市青抗会以及“155师随军工作队”,方朗随工作队奔走潮汕城乡,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协助各县建立青抗会组织,把抗日救亡运动和党的工作重点逐步从城市转移到广大农村中去。

  1939年春,组织任命方朗为潮汕中心县委妇女部长。6月,日军侵占汕头市和澄海、潮安,上级为加强以桑浦山为基地的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中共潮揭丰边县委成立,方朗任妇女部长。同年10月后,又任潮澄饶中心县委妇委书记。

  “南委事件”后,按照指示,潮梅党组织暂时停止活动,党员隐蔽转移。方朗在安排所属地区党员干部的隐蔽转移工作后,即刻协助南委书记方方做好联络工作和最后南委机关的安置。此时,方朗化名阿霞,与方方及其爱人少萍、儿子方超,同潮汕革命母亲李梨英组成一个家庭,隐蔽在普宁、揭阳交界的一个小村庄中,方方以商人身份出现,继续坚持工作。

  1943年6月,方方、方朗等一行100多人随周恩来一道赴延安。1945年4月,方朗作为候补代表参加了中共七大。在与会代表中,方朗年龄最小,时仅22岁。

  随后,党组织派遣方朗和爱人李平一起去东南亚地区,负责联系潮汕地区撤退到那里的党员、韩江纵队的武装干部,开展经济工作,为输送干部回国准备经费。为了争取在生育之前赶到目的地,几经奔波,有孕在身的方朗早产了。在广州住院7天后,方朗即携婴儿到香港,几经波折,终于1946年夏天到达泰国曼谷,迅即开展党交给的工作任务。

  方朗先后担任中共旅暹潮侨工作组组织部长、书记。他们先是以开缝衣店作为掩护和立足点,半年后又开办代理土特产进出口的佣行和代理壳牌石油的油行,作为筹措经费的主渠道。同时建立了韩纵驻暹联络处,联系南撤到此的地下党员和武装干部。

  1947年11月,成立了“输送中心组”,开始分批动员组织南撤人员和进步群众,返回潮汕参加武装斗争,至1948年五六月间,南撤的主要骨干力量基本都已输送回国。1949年春,方朗回国,任潮汕地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

  1953年方朗调往北京,先后任中央纪委、中央监委编辑室副主任,中央监委办公厅秘书科科长、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组部老干部局副局长等职,是中央机关有名的笔杆子。1983年离休。

  三姐方文:方方身边的“小机要”

  受姐姐们的影响,1938年5月,年仅13岁的方文加入中国共产党,调任潮汕中心县委工作,同时参加了汕头市青抗会少年工作队,在汕头她认识了在县委交通站工作的年轻交通员王强。

  1941年1月,方文调到南委机要科任机要员,后任南委电台译电员,与在电台工作的王强又战斗在一起。为远离敌人的侦察,电台设在闽南的高山密林中。

  半年后,党组织调王强、方文、肖敏3人和潮汕革命母亲李梨英一起到方方工作地点附近,组建南委的另一部电台,主要任务是抄收延安发来的文件和新闻。王强主持电台的日常工作,肖敏负责报务,化装为嫂嫂,方文负责机要,化装为妹妹,李梨英化装为妈妈,做掩护工作,后来方方才两岁的儿子方超,也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化装为嫂嫂的孩子。对外名义是一个华侨家庭,因家乡失陷搬来此地继续升学。方方乔装为杂货店的老板,有时也到电台来,名义是舅舅。

  “南委事件”后,南委电台被破坏,王强、方文一行转移到惠来。王强、方文化装为未婚夫妇,李梨英化装为王强的母亲,方超化装为王强的侄子,在方家附近租房居住。在惠来期间,为了更好隐蔽身份,王强、方文到惠来中学继续读书,方文改名为方敏贞读初二,王强改名为陈子华读高一。他们以读书为掩护,广交朋友,参加读书会、讨论会,团结教育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43年11月,王强到大鹏半岛东江纵队参加武装斗争。1944年,方文回到革命队伍,在东江纵队机要科任组长。1945年元旦,东江纵队为王强、方文等三对年轻人举办了集体婚礼。

  1946年6月,中共南方武装部队北撤至山东。王强夫妇随东江纵队北撤,此时方文怀有身孕,即将临产,她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海上旅途颠簸带来的种种不适,最终到达烟台。7月,女儿出生,因工作繁忙,夫妻俩只好忍痛将出生不久的女儿送给当地老乡抚养,后来孩子病得奄奄一息时,又被送回。1948年10月,方文随王强一起调到中央新华总社,任新华总社干部科科员。

  1955年方文调任南京统战部干部处处长,1957年调任青岛市文教部干部科科长,1962年任青岛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1963年调任辽宁省锦州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1970年调214工程指挥部工作。1974年回到广东,任中山大学政工组组长。1983年离休。

  小妹方小兰:大南山上的小战士

  1939年6月,方小兰随母亲到普宁县流沙镇,住在大姐方东平家,配合大姐将家作为中共潮普惠中心县委的掩护处。8岁的小兰懂事机敏,勇敢地当起了“小交通员”传递信息。

  1943年秋,方小兰考入惠来中学,此时学校聚集了一批具有革命意识的爱国青年,受到抗日救亡运动潮流的熏陶,小兰渴望与3个姐姐一样参加革命。

  惠来沦陷后,她随家人逃难到普宁梅陇山区,沿途见到日军蹂躏家乡的各种惨状,她深恨侵略者之残忍,投身革命的意识也愈发强烈。

  1945年秋,方小兰重入惠来中学续读。1946年6月,由老师陈君霸介绍,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负责随后成立的学校党支部的宣传和妇女工作。

  不久,全面内战爆发,全国掀起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争自由的学生运动。惠来中学党支部加紧开展工作,团结更多进步学生参加丛苗学社,吸收一批先进分子参加地下党组织。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潮汕地区建立了大北山、大南山根据地,党支部想方设法为根据地购买药品、枪支、弹药,发动党员和进步学生加入游击队参加革命斗争。

  1947年10月,组织派方小兰到方方主持的香港分局无线电台工作。3个月后,党组织派方小兰回潮汕参加武装斗争。

  1948年6月,方小兰到大南山参加游击队,先后任潮汕抗征队第五大队第一中队文化教员、副指导员、中队党支部书记,其时120人的部队,只有小兰一名女战士。一个米袋、一支驳壳枪、一个背囊,17岁的她经过多年的革命锻炼,已历练成熟,与队友们英勇地参加阻击战。

  1949年2月,方小兰调往闽粤赣边区纵队二支队四团三连任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先后参加了解放隆江、惠来和普宁的战斗。同年8月,任中共惠来县委青妇委副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方小兰先后任惠来团委组织部长、县妇联副主任、第五区(溪西区)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第二区(隆江区)区委第一书记。1956年2月,方小兰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讲师团讲师。同年9月,调往上海,与爱人宓殿群一起在复旦大学工作。

  1964年,方小兰调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卫生部任高教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1984年至1992年先后任上海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兼任上海市秘书学会副会长,1989年任上海潮汕联谊会副会长,并于1989年受聘为汕头经济特区顾问。1992年离休。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