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探析 |
□郑志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载着落实国家育人目标的重要责任。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主阵地作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具有一致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落实五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可见,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过程,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两者具有统一性。 (二)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展示,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阅读感悟” 等栏目均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材正文中的传统文化经典语句也随处可见。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深度有效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可能。 二、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 (一)运用信息技术,鲜活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今时代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可借助音视频等辅助工具,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生动形象地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观看、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讲授第五课 “延续文化血脉” 时,笔者插入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片段,学生看到背诵过的诗句,立刻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起来。中华文明的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信息技术让这份文化魅力鲜活起来,使文化自信得以绵延永续。 (二)结合时政热点,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发展的背景和趋势相结合,引导学生既关注当下,又关注传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的教化功能。“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等人物事迹彰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敬业奉献等传统美德,能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思想冲击和启发。在“守望精神家园”中“美德万年长”的教学中,我选取黄旭华、张桂梅等与学生时空、生活较为贴近的人物美德事迹,为学生学习、主动传承中华文明血脉,自觉融合传统精神与现代理念,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打下基础。 (三)利用地方资源,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让道德与法治课更“接地气”。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习俗文化中充满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在“凝聚价值追求”的教学中,笔者介绍了乔林烟花火龙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有学生自告奋勇参与,绘声绘色地讲解乔林烟花火龙的情况。虽然学生没有事先准备,但这项活动已成为当地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并不陌生。这是学生耳濡目染、亲身参与的,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原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总之,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把《道德与法治》常规课堂变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基地。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和熏陶,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文化基础。 |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