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揭阳

  铁枝木偶戏

  方寸舞台,幕布低垂,在三根铁枝的操控下,身着潮剧戏服的木偶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伴着婉转优美的潮剧唱腔,搔首弄姿、舞刀弄枪,演绎着一出出经典潮剧、人生百态。这就是铁枝木偶戏,所谓“三尺戏台掌中戏,十指交织悲与欢”,就如一出微型潮剧。

  溯源

  又称“纸影戏”“皮猴戏”

  铁枝木偶戏又称“纸影戏”“皮猴戏”。如此称谓的原因,正是因为铁枝木偶戏脱胎于皮影戏之故。

  南宋时期,皮影戏随着南渡的中原遗民传入潮汕地区。皮影戏以牛皮雕成各种人物形状,彩色装饰,表演时台内置一油灯,台面是一个由透明白竹纸糊成的竹筐,皮影人物形象映照在纸上,因此称“竹窗纸影”,又称“白竹纸影戏”,民间俗称“纸影戏”。

  清末,皮影戏表演“木偶戏化”,改传统影现为形现,即将舞台蒙上的白纸去掉,把偶像从平面改为圆身,于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在当时称为“圆身纸影”。后经艺人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独具地方风情的舞台木偶戏。

  因为皮影戏被称为“阴窗”纸影戏,故铁枝木偶戏也被称为“阳窗”纸影戏。

  表演

  说唱演一体是突出特点

  揭阳的铁枝木偶戏,是以潮汕方言为表演语言、以潮汕八音锣鼓等作为表演乐器、以传统戏剧剧目和当地素材作为表演剧目的一种地方戏剧。

  说唱演一体是揭阳铁枝木偶戏表演的突出特点,表演时,台内只有五七人,包揽了生、旦、净、丑各行角色的表演唱念和鼓乐,故潮俗有“手打鼓、脚打锣、口唱歌、头壳撞深波”之谣谚。

  铁枝木偶戏班的人,大多是通晓潮剧艺术的“杂家”,因为往往要兼顾多种技艺,一人同时分饰多个角色更是寻常事。操纵木偶的艺人,在帘后盘膝而坐,手握三支铁杆,仅用推、拉、提、拨、抖等实现细腻逼真、生动传神的表演,念唱着世间百态、悲喜情仇,将呆板的木偶变成情感丰富的剧中人。

  发展

  不可缺少的酬神、娱乐项目

  铁枝木偶戏富有浓浓的潮味,在农历正二月的迎神赛会,以及一些节日庆典、入祠庆典、迎神送神等民间节庆,铁枝木偶戏常常是不可缺少的酬神、娱乐项目。乡民们以此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清代黄钊的《潮居中杂诗》就有写道:“落彤朝问鬼,影戏夜酬神。”可见铁枝木偶戏在潮汕民俗中的风靡程度。

  据《揭阳人文史话·小戏之乡》载:晚清至民国时期,揭阳铁枝木偶戏十分普及,在渔湖范围内有近30班。潮音戏班实行童伶制时,揭阳许多著名的潮剧艺人都来自铁枝木偶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铁枝木偶戏曾被视为“四旧”而销声匿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文娱活动又活跃起来,铁枝木偶戏才有演出市场,并且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几乎形成了一村一帮派的繁荣景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娱乐生活的多样化和艺术欣赏时尚的改变,铁枝木偶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传承

  民间戏剧艺术的一朵瑰丽之花

  脸谱是大吴泥塑、服饰是潮绣、唱腔是潮剧,一折优秀的铁枝木偶戏,从道具到表演,竟然集结了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上铁枝木偶戏本身同样是国级“非遗”,不免令人由衷赞叹。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铁枝木偶戏是民间戏剧艺术的一朵瑰丽之花。近年来,伴随着新时代文艺复兴的东风,铁枝木偶戏再次被挖掘和关注。2011年5月,揭阳铁枝木偶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字:蔡烨华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