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培育健全人格 |
□黄晓玲 全国知名校长陈钱林曾言:“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健全人格,重精神成长。”深以为然,身为教师,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而其中“立德”更是居于首位。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培育其健全人格,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更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究竟如何引导学生向美而行,塑造健全人格呢?我们可从多个维度展开探索。 一、助力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长处与短板。既不能因些许优点便沾沾自喜,更不可因某些不足而自惭形秽,甚至因过度自我否定而造成人格缺陷,引发悲剧。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阅历有限,生活经验匮乏,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入手,引导学生正确剖析自我,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兴趣爱好等,学会调适心态。当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后,进一步引导他们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实现自我的持续完善。 二、多管齐下,强化思想道德教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班队课、思政周会课等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详细解读《中小学生守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专题活动,在学生心中播下崇德向善的种子。比如,在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时,不仅可以讲解理论知识,还可邀请交警走进课堂,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美育。各学科教材均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与育人元素。教师需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人格教育巧妙融入教学过程。以语文教学为例,在讲解古诗词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生哲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 (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召开党史教育主题班会、组织红色书籍阅读、举办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立志成为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四)家校协同育人。陈钱林校长说:“最称职的家长,应该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呵护者,是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培育孩子具有健全人格,需要老师、家长、学校等力量协同教育。教师应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凝聚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营造育人环境,以境育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便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要重视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环境建设。就学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打造绿化、净化、美化、诗化的校园环境,合理设置文化宣传栏,精心布置教室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例如,在校园内设置名人名言长廊,让学生在日常行走间感受伟人的精神力量。 四、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浸润心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可以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让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五、开展多彩活动,熏陶学生人格 通过组织“阳光体育”竞赛、绘画比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发现美、创造美。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塑造团结、助人、感恩等良好品质,完善人格修养。 六、发挥教师魅力,以情化人 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人格的影响。教师要努力成为 “四有”好老师,提升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中,注重细节,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总之,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教师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用爱心、耐心、细心与恒心,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向美而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让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成就美好人生。 |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