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初探

  □洪绵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设立以“跨学科学习”为主题的拓展性任务群,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语文学科堪称“百科之母”,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渗透性。通过与其他学科融合,能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一、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传统单一学科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局限性,而跨学科教学能够打破传统分科教学的壁垒,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开展跨学科教学,既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必然选择。

  二、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立足单篇阅读教学,开展跨学科知识融合教学

  跨学科教学为单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法。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生物、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教师可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入同篇课文的教学中。例如,在讲授杜甫的《望岳》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泰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认识“五岳”。接着,分析“阴阳割昏晓”这一诗句背后的地理原理,进而引导学生理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深层文化内涵。这种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将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学生不仅能避免浅层次阅读的弊端,拓宽知识面,锻炼思辨能力,陶冶人文情操,还能提升高阶思维与综合能力。

  (二)设计大单元教学,开展跨学科知识融合主题教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 “民俗文化”为主线,编者旨在引导学生挖掘深厚的乡土民俗精神,传承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兴趣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结合学生学情与本土文化实际,我们将该大单元主题确定为 “参加民俗活动,争做民俗传承人”,融合初中语文与美术、地理、历史、音乐等学科知识。通过挖掘揭阳青狮、英歌舞等民俗活动,建立民俗文化资源包、撰写宣讲文章、绘制手抄报、制作宣传视频、撰写活动总结等方式,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深度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与认同,激发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增强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拓展任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将学习阵地延伸到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以本人所在学校开展的 “绿美侨初”活动为例,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分成不同小组,开展知识讲座、问卷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进行活动宣传、种植和修剪花草树木、美化教室与绿化校园、举办手抄报比赛、收集活动图片和资料并撰写活动总结等。该活动融合初中语文与生物、地理、美术、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与创新精神。此外,我校还开展了“书香校园,阅读人生”名著手抄报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名著、绘制手抄报,融合语文与美术学科知识,在阅读中感受文学魅力,在绘画中提升审美情趣,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构建以 “核心素养” 为导向的评价方式

  跨学科教学需明确活动主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或开展活动导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设计量化考评表格和动态成长档案,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在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借助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激励他们持续进步。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是实现 “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路径。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方法,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深度融合,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