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目标落实路径探析 |
□陈少静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启蒙的关键学科,其综合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活动设计单一、脱离数学本质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从突出学科特点、整合教学资源、采用合作探究方式三个维度,深入探讨提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质量的实施路径。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标沿用了旧课标中“综合与实践”的表述,但不再对综合与实践的内容给出明确界定,而是重点强调综合与实践内容应以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同时,新课标推荐综合与实践教学采取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新课标还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总而言之,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更开放,教学形式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间更具弹性,教学目的更侧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目标落实路径 (一)把握匹配性原则 匹配性原则要求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设置目标,将目标框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做到主次有序,兼顾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智力水平差异。小学阶段,不同年龄学生之间的差异显著,因此注重学情匹配尤为重要。其次,教师应当透彻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所教章节在知识框架体系中的定位,实现内容匹配。最后是目标分层,例如,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框架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数学好玩”四个模块,对于“数学好玩”模块,应以激发兴趣、积累活动经验为主要目标。成功的综合实践课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魅力,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以研究为主,“活”在合作交流 “综合实践”课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可采用“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探索研究—汇报交流—评价激励”的教学模式。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认识时间”为例,可设计“我的一天”时间管理活动,让学生记录并优化自己的作息时间,这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以及认识时间的重要性具有促进作用。在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与所学知识相联系,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训练与合作学习中,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完被2、5整除数的特征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探究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点以及能被6、9整除的数的特点。在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对进一步提高综合与实践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评价机制 教师要选择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 1.重视过程评价:从学习态度和参与度、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等维度进行评价。 2.多元化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完成“校园测量”项目后,可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互评。 3.发展性评价语言:使用“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如果……会更好”等建设性评价,既肯定进步又指明方向。 提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基于课标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实际,设计适切活动;创新教学方式,促进深度参与;完善评价体系,激励持续发展。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改进,才能真正发挥综合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 |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