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跨界·探索求新
——画家林小涌访谈

 

  三星在户吉庆安康

  好日子

  人生能得几回拼

  吃瓜大会

  □记者 黄丽丽

  国画隽永,水彩明快;传统滋养,当代思考,画家林小涌的艺术之路在“跨界”与“融合”中前行。童年时孙培昂、林燕强老师的启蒙,青年时王肇民先生的信札鼓励,再到后来从传统文化典籍中寻找答案——画家林小涌的成长轨迹,恰似一幅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画卷,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他笔下“今古交汇”的独特风格?今天,我们走进潜园,与画家零距离交流,聆听他数十年来潜心绘画的艺术探索,探讨国画如何在传承中别开生面。

  记者:林老师,请您分享最初是如何走上绘画道路的?以及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有哪些特别难忘的经历或转折?

  林小涌:像很多喜欢艺术的孩子一样,我从小就爱好绘画。初中时(1992年)参加了孙培昂老师、林燕强老师等开设的培训班学习,并考上普宁师范学校美术班,在范宜春等老师的教诲下,开始正规的美术训练,走上艺术之路。

  工作之后,利用假期,我常常外出访学。往来于京广等地,求师问艺。我斗胆向年近九旬的水彩画大师王肇民老师写信求教,意外得到他热情回信鼓励并邀访。虽然后来因老师身体原因未能成行,但对这段经历,我一直念念不忘,王老师为人治艺的精神,一直鼓舞激励着我,促使我勤耕不辍,努力前行。

  记者:在艺术创作上,您是从初学水彩到专攻国画。请问您是如何把水彩画这一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逐渐与东方中国画的水墨元素相融合的?

  林小涌:读书期间,因受王肇民老师的影响,我很长时间专注于水彩的学习与创作。工作以后,随着人生的各种问题纷至沓来,使我对生活产生了迷茫不解与思考。为了解开内心的郁结,我在学画的同时,积极在儒释道诸家等传统书籍之中寻找解读与答案。在此过程中,也渐渐喜欢上深受三家文化影响的国画艺术,结识不少益友,互相切磋,彼此砥砺,学习的重心也渐渐由水彩转向中国画。

  艺术之间,彼此相通。中西画观念虽不同,但很多方面却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水彩(以及其他西画)的学习,对我的国画创作,我认为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在造型上,初期帮助颇大,对由临摹转入写生,写生转为创作,也都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水彩清新、明快的特点,对色彩搭配的不同追求,在后来花鸟画、人物画的创作中,都能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记者:广临先贤佳作,对您当下创作有什么启发?比如您的人物画中,常出现身着古代装束却带有现代人表情和言行的角色,请谈谈这方面的创作思考。

  林小涌:我一直认为,自己的作品要画得好,经得起别人的品评,首先必须学会传承。而且这种传承不应仅仅限于绘画本身,诸如文化、历史、宗教等,都需要画家深入了解,切实体会。只有充分认识先贤的优点,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顺着别人走过的路,才能更好地走自己的路。取各家之长,融而化之,方成自家风貌。基于此,我在求学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广泛的读、临、创。自唐宋以来及敦煌各时期的种种范画,山水、花鸟、人物都有所涉及,希望尽可能融入中国画的精神世界与意境之中,为以后更好的创作储备力量。

  我们常常说“古为今用”,古代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如思想、观念、技艺等等,有不少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于我本人而言,虽然创作的人物形象有别于先人,但在思想上,却颇为认同先贤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思想。因此,在作品上也乐于借用古人装束、形貌,去表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努力做到今古交汇,鉴往知来。

  记者:您常受邀到省外参展。在艺术交流中,具备哪些因素的画作会比较受艺术爱好者青睐?

  林小涌:由于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现在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外界的艺术接触与交流。这几年,陆陆续续参加北京、江浙、辽宁等地的展览与拍卖,接触不少同行与藏家,颇有获益。

  如果说作品能为人所爱,窃以为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作品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准,能为大家所普遍认可。水平低劣,只凭商业过分炒作,最终会害人害己。其次,作品要具备个人面貌,要有自己对什么是“美”的个人见解。千人一面,人云亦云,浮夸浅陋的作品,虽能一时博人眼球,但终究会被时间淘汰。再次,作品应与时俱进,入古出新。一味摹古,吃古不化,终非艺术的高尚境界。纵观历史,只有结合时代及个人阅历修养,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欣赏。

  以上数点,自觉做得并不理想,我现在还是处在打基础的阶段,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还有不少进步空间。

 

  个人简介

  林小涌,1976年生,揭阳人。现为广东省美协会员,揭阳市美协理事,揭阳画院画师等。作品多次在北京、辽宁、浙江等地展出参拍,见诸各类刊物。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作品集《大画家——林小涌》。

 

  “一家之言

  艺虽小道,也可成其大者。然欲成其大者,须先奈得寂寞,读得好书,真诚做人,踏实做事。其人真,则艺真。其艺真,则能与道不谋而合。顺其自然,沁入人心;久之久之,不化而化。

  ——林小涌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