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梵高创作动机的教学探究 |
□ 徐晓璇 在高中美术教育领域,人教版教材为学生构建了全面的美术知识体系。其中,梵高的作品虽未单独成章,仅在导入环节出现一幅《向日葵》,且最后以《星空》作为探究内容,但这有限的呈现依然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素材。从心理学视角探索高中美术教学,挖掘梵高创作初衷的内在逻辑,能让学生更透彻地洞察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心理实质。这一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跨学科思考习惯的形成,提升艺术作品鉴赏与剖析水平。 一、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 虽然美术与心理学属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显著的学科分隔,但二者其实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直观外在反映,心理学为解释这种心理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美术与心理学的交叉教学探索,与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相适应。从认知发展来看,高中生已初步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对艺术现象进行剖析。 二、从心理学角度对梵高创作动机的解析 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派认为,人有实现自我潜能的需要,艺术创作是宣泄感情的重要方式。梵高一生苦闷孤独,极其渴望得到他人和群体的认同,却始终无法融入当时的圈子,其作品充分体现出这种强烈的情感需求。以教材导入环节出现的梵高作品为例,虽然学生对其具体名称、细节了解不多,但结合梵高的整体创作风格来看,他的作品往往是情感的真实流露。再看《星空》,这幅画虽以独具特色的星空景象为主,但也蕴含着他的情感表达。画面中充满了不安的情绪,不同的构图与色彩组合,实则揭示了梵高内心深处的焦虑与躁动。梵高一生饱受心理疾患的折磨,心灵深处的痛苦和矛盾难以通过正常方式释放,而绘画成为他释放心灵枷锁的途径。星空中那看似无序的线条、色彩组合,是他内心情感的深层反映,也是他与心灵对话的渠道。在梵高的众多作品中,向日葵系列虽未在教材中重点出现,但其艺术特色能较好地说明情感需要和自我表达的问题。例如,“向日葵”的色调为明快的黄色,花瓣边缘奔放洒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黄色多与温馨、活泼相关,梵高对黄色的运用,强烈地展现出他内心对温馨与生命的渴望。虽然他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在艺术界四处徘徊,但通过对向日葵的描绘,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内心绿洲,这成为他获得情感满足的重要途径。 三、跨学科视角下梵高创作动机的教学实践策略 鉴于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中梵高及其作品未单独成章,仅出现一幅作品且最后仅有《星空》作为探究内容的特点,教师更要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教学材料,设计一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从心理学视角理解梵高的创作动机。例如在讲解导入环节的梵高作品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这幅作品的色彩运用给你带来什么感受?这样的色彩选择可能与梵高当时的内心世界有什么关联呢?在讨论《星空》时,可以提出“画面中扭曲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传达出什么样的情绪?”“这种情绪背后可能隐藏着梵高怎样的心理状态?”等问题。通过这些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欲望,让他们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美术与心理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四、结论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以心理学为基础探索梵高的创作动因,开展跨学科教学是一项有效的教学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单一视角,在更广阔的人文与心理背景下阐释艺术创作的内涵,可极大提高学生对梵高及其作品的感悟力。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结合人教版教材中梵高作品的呈现特点,通过设计问题链、开展案例对比及实践操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洞察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与个体心理层面,逐步掌握跨学科分析方法,深化艺术鉴赏维度,拓宽视野。 |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