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咖啡时代”

□晓 夏

  我所在的小城新开了一家小书店,取名“长椅”,远远望见那幢木质外观的房子,竟如童话里的小屋,叫人不禁想象冬日雪落屋檐时,它该是何等浪漫的模样。

  不知此处前身是何场所,推门而入,内部空间比想象的更为开阔。进门右手边是一个很大的吧台,兼具卖饮品与收款等多种功能,室内装饰典雅,灯光明亮而柔和,三三两两的读者在安静地读书选书。

  也许是新开业的原因,书籍不太多,但分类摆放得很美观,每一排书架上都贴有一个醒目的标签:书籍可拆封试读。我开心地选了一本书准备坐下来,却发现每张桌案上都立着小牌,近前细观,原是“入座需消费”的提示。

  我心想“来都来了”,怎么也得多待会儿吧,站着不合适,于是走向吧台,用26元换得一杯拿铁冰咖啡。作为一个每天自制咖啡的人,不得不承认,这杯咖啡的味道实在不好喝。

  从何时起,咖啡成了书店的标准配置?仿佛一夜之间不约而同地上演着“无咖啡不书店”的戏码。想起那年在上海一家书院,必先消费才能来到观景露台,我同样被“来都来了”的念头裹挟着,花50元买了一杯咖啡,至今想起来,心里便不由自主地冒出来一句“真贵”。

  露台上早已座无虚席,唯有视野欠佳的边角处尚有零星空位。环顾四周,尽是摆拍的年轻人,乐此不疲。我也不能免俗地加入这行列——咖啡都买了,不拍岂不是白来了?

  去多了这样的“咖啡书店”,便想如今欲寻一家如往昔新华书店那般纯粹的书店,恐非易事了。世事变迁,大环境早已不同,电子书唾手可得,居住空间珍贵得难有容书之地,书价高企,皆是阻止我们买书的理由,也让书店的生存举步维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仪式感、情调、氛围被推崇备至,情绪价值被频繁提及,书店恰是最易得、最受欢迎的“装点门面”之所——我也爱这般装点,坦然承认。

  于是咖啡与书结为“秦晋之好”,相互扶持。图书的利润微薄,而一杯咖啡的成本不过数元,售价却可达数十元,高价咖啡的利润维系着书店的日常运营。

  任何转变,都折射出时代变迁的轨迹。以前的书店仅是购书之处,今日则成为复合文化空间,读者所求已非读书,更是一种体验,一段时光,一个能够栖息心灵、感受美好的场所。

  然而,在咖啡香与拍照声之外,我们是否思考过,读书的本质是否被渐渐遗忘?当我们在朋友圈展示书店打卡照时,可曾真正静心读上一本书?当咖啡杯成为书店入场券,会否有人因囊中羞涩而却步?

  在电子书冲击、网络购书便捷的今天,实体书店不停地寻找新的存在价值,书店的咖啡时代,是无奈之举,也是智慧转型,是书店的生存之道,也是时代的选择吧。

  离开长椅书店时,天色已晚。回望那童话般的小屋,灯光温暖。虽然咖啡不尽如人意,但仍要感谢有这样一方空间,让匆忙奔走于都市中的人们,有机会与书不期而遇。

  不论世事如何变换,书的灵魂都不会消散,而是以新的形式,继续照亮城市人的精神世界。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