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英歌“火”力引风尚 文化自信筑力量
发布时间: 2024-08-05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林逢春 曾 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涵养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构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形势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路径方向。潮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涌现出众多文化瑰宝,其中,最亮眼的莫过于近年来火出圈的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种在潮汕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渲染和歌颂扬正压邪、一往无前、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它融汇了戏曲、舞蹈、武术等成分,衍生出不同的流派,但与时俱进,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其他艺术形式的有益元素。不管是快板英歌、中板英歌还是慢板英歌,舞者皆擅用双槌演绎风格有别而特色鲜明的动作套式。在锣鼓钹哨和南拳招式的烘托下,英歌舞者在各类舞台上步、身、槌、阵四法交相辉映,处处展演充满豪迈、粗犷、激奋的动作招式,表现出恢宏之气势和阳刚之美,反映出潮汕地区劳动人民淳朴刚健、昂扬向上之精神风貌。英歌舞现已沉积为一种独具一格的风情艺术形式,成为潮汕地区节庆、祭祀游神及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海内外潮人记住乡愁、敦睦乡谊的民间艺术精品。它既赋予民众审美意趣,也彰显时代英雄之精神,因而享有“中华战舞”之美誉。


  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如今,潮汕民众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不断推进文化自立自信自强,以中华战舞魂引领文化风尚。步入自媒体时代,在数字媒体的加持下,潮汕民众还通过开发英歌舞文创产品、融入技术特效和增进民间艺术交流互鉴等路径来大力振兴英歌舞,饱含一种疫情下“解秽祛邪”的文化决心,体现出新时代下潮汕民众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的文化自信,也寄寓着新征程上民众凝心聚力共同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远大理想。


  我们欣喜地看到,几多非遗传承人不计得失、日以继夜,悉心培育接“棒”人与后来者,积极探索英歌舞守正创新之道;几多青少年手抓双棍,驰骋沙场,演绎“侠义”之风,展现“鲜衣怒马少年时”之美好画面。重要的是,潮汕地区政府与民众也上下同心,重视文化品牌营销策略,善用融媒体等技术手段让英歌舞“活”起来、“火”起来,共同助力英歌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甲辰龙年春节期间,成立于1952年的西门女子英歌队“异军突起”,灵动地演绎出柔中带刚的艺术气质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国家级非遗项目普宁英歌也在英国伦敦伯灵顿拱廊和特拉法加广场闪亮登场,生动地诠释了中华英雄的意涵与浓厚的家国情怀,充分展现坚强刚毅、团结奋进的中国形象,让海外民众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让国际社会更为立体地感知中国、读懂中国。可见,英歌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表征和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生动体现。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认真学习知识本领,深入基层调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作与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新兴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自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以文化赋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