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日常要通过引导孩子积极沟通、合理宣泄、鼓励参与文体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减少抱怨行为。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何 琳
“为什么作业这么多,怎么做得完”“这道题怎么这么难”“同学这是在故意针对我,不跟我玩”……生活中,有些孩子遇到稍微不顺心的事情就喜欢抱怨、发牢骚。一些家长吐槽,孩子对小事过度反应、消极看待,孩子自己不开心,也会影响家庭的和谐,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让家长很担心,虽尝试过多种办法想帮助孩子改掉爱抱怨的毛病,但效果始终不理想。
对此,专业人士认为,爱抱怨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正常表现,家长不必太过于担心。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耐心地倾听,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抱怨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接纳、理解和支持;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教会孩子情绪调节技巧,更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对孩子的进步或努力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增强孩子自信心;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下学会以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困难,从而改掉爱抱怨的毛病。
寻求关注、不自信等是孩子爱抱怨主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爱抱怨呢?对此,汕头市乐见田心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分析认为,寻求关注、不自信、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孩子爱抱怨的主要原因。
一是寻求关注。有时孩子的抱怨纯粹就是为了吸引家长或他人的关注,因为家长工作忙,没时间陪他们,特别是在孩子感到被忽视、被轻视、孤独或遇到了问题需要额外关心时,抱怨成为了孩子吸引关注和支持一种有效的策略。
二是模仿。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会观察并学习周围人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压力时就抱怨,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是处理不满情绪正常且可接受的方式,就会模仿这种行为,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抱怨而不是反思自己。
三是情绪调节困难。一些孩子可能在情绪管理方面存在挑战,难以处理复杂的情感体验,内心比较敏感消极,没有积极向上的情绪,在面对挫折时,孩子可能会选择抱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因为抱怨可以暂时减轻内心的不适感和释放压力。
四是缺乏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能力。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社交技能仍在发展中,缺乏沟通技巧,碰到困难时,不懂该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只会通过抱怨来传达信息,以引起家长或他人的关注;同时,孩子因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碰到困难时会倾向于通过抱怨来逃避困难或推卸责任,而不是尝试找到解决办法,因为这似乎比直接应对问题要容易得多。
五是不自信。很多时候孩子的抱怨是源于内心不自信的表现,如在学校或社交场合遭遇挫折、自己期望过高却感觉达不到预期时,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孩子没有自信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往往会导致失望和沮丧,而只有通过抱怨不公平或者责怪他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将会陷入恶性循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并可能会把抱怨演变成表达不满的一种默认方式或习惯性行为。
六建议助孩子改掉爱抱怨的毛病
孩子爱抱怨,家长该怎么办呢?对此,陈洁婷给出了建议。
一、耐心倾听和学会“共情”。爱抱怨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正常表现,家长不必太过于担心。当孩子抱怨时,家长不要急于打断或批评孩子,而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学会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把事情说出来,耐心地倾听,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等孩子的情绪比较平稳时,再和孩子一起去分析抱怨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同时,家长要放弃说教,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孩子“共情”,打开孩子的心结,如“我能感受到这件事让你很生气,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也会很生气……”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接纳、理解和支持,从而建立起更加坚固的互信和沟通桥梁,孩子更乐意跟家长讨论接下来的问题。
二、引导孩子学会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这是培养孩子情商的重要一环。当孩子抱怨时,家长要帮助孩子把抱怨性的词句“变身”,教会孩子使用更中性、更积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将“真烦死了”改为“有些难度”等;又如引导孩子应用“我感到……”的句式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替代简单地说“这不公平”“那太糟糕了”等,如当孩子因玩具被抢而哭泣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我感到很生气,因为我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这既避免了直接指责他人或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又能清晰传达个人的感受,促进双方更有效的沟通,也助于孩子自我情绪的识别与管理。对于爱抱怨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一些常用的情绪调节技巧,如通过引导孩子积极沟通、合理宣泄、鼓励参与文体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调节情绪,让孩子转移注意力和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积极的反馈。面对孩子的抱怨,家长应敏锐捕捉其中的亮点,及时肯定事情的积极面,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或努力,都值得被看见和肯定。家长这种积极的反馈也是塑造孩子乐观心态的有效途径,如孩子抱怨学习压力大时,家长可以说:“我注意到你最近虽然觉得作业多,但你每天都坚持完成了,这真的很不容易。”这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从而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改变爱抱怨的习惯。
四、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孩子抱怨时,家长要告诉孩子“抱怨对事情本身的解决没有任何意义,总是抱怨的人是不受欢迎的,我感兴趣的是你的解决方法”,让孩子明白遇到问题要多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抱怨;家长要鼓励、引导孩子自己理性判断和思考问题,如学会看到事情的积极方面、多从乐观的角度想问题等;同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时,自信心增强,碰到困难时孩子更可能采取积极的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
五、学会适当放手。孩子因遇挫而抱怨时,家长不要大包大揽,要相信孩子,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想做的事情,孩子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要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永远站在其身边支持、帮助他,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遇到困难时会变得更加努力解决,而不是只会抱怨;家长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要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如晚餐的菜单或周末的亲子活动等,这不仅能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培养其独立性和责任感,还能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到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带来的积极变化,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在以后遇到问题时,孩子便会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逐渐避免消极的抱怨,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有担当的人;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团队的活动,放手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沟通、分享,提高社交技能。
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往往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家长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日常生活中不要在孩子面前频繁抱怨,更不要抱怨、责备孩子,而要展现出积极、乐观应对困难和挑战的生活态度,为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下学会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以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