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就缅甸遭受地震…
·以“绣花”匠心筑文旅…
·将体育赛事流量转化为…
·全力做好各项工作保障…
·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
·推动乡村建设“面子里…
·为绿美揭阳生态建设贡…
·互敬互爱同建和美家庭
·4月新规,一起来看
·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参与…
·中国救援队已抵达缅甸
·在曼德勒,40摄氏度…
·茶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
·起抢收曳 神采飞扬
·佳作赏析
·墨凝岁月
·文人情怀与自然之思
·鼻烟壶的工艺之画珐琅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起抢收曳 神采飞扬
——杨之光的一件信札书法

时间:2025/3/30

 

  □黄少青

  “如及侄如握,寄来‘揭阳诗韵’收到。大作有韵味,有气势,可喜。‘四十年回顾展’一首,对我鼓励,万分感谢。我亦寄奉我的诗稿一册,请教正。(我非诗人,犹如只能在冲凉房放声歌唱之歌唱家,见不得人)年内可能到汕头玩两天。”(结尾从略——笔者)

  这是当代大画家杨之光写给我市老画家杨如及一件信札的基本内容。全件一页,毛笔行草竖写。其自然流美的书写形态,着实不失为杨之光的一件书法作品。笔者当年从杨如及先生处见之,顿生喜爱之情,并征得老人家同意,把原件复印了一份(如图),存以赏玩。至今,对此记忆犹新。

  那是20世纪末最后的两三年,我的工作单位和如及先生的住处距离不远,穿过半条街就可到,故得便时,我少不了去拜见他老人家。据所知,如及先生和杨之光是揭西族亲,之光为叔辈,如及是侄辈,但在年龄上,如及先生可能大于杨之光。有一回,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赞扬杨之光绘画艺术的小文章,便带去给如及先生看看。想不到,他老人家看过之后,说,文章宜寄给杨之光,并向我出示了杨之光写给他的这件信札。我一见,当即为之倾倒。于是就有了我得到复印这件信札的机会,并一直保存着。如今,两位先生都已作古,睹物思人,不免感慨万千。而杨之光在看过我的小文章后,除了在电话里表示感谢,还给我寄来了伊妮写的《拥抱美神——杨之光传》和一份贺年卡,使我感到荣幸和珍贵。

  但,得谈的还是杨之光这件信札的书法性质。我们经常会用“一气呵成”来形容艺术作品在整体性上气脉贯通,没有丝毫的滞涩和懈怠,杨之光的这件信札,堪当此语。而且全页的行草书写,字体忽大忽小,笔力忽重忽轻,点画忽腴忽纤,刚健婀娜,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宛若乐曲频频变奏,美妙的音符载浮载沉,晶莹闪亮,引人入胜。信札开头“如及侄如握”五个字,以“如及”抢起,点画腴美,笔势相连,但“侄”字相对独立,与上面的“及”字笔断而意不断,并且笔画突然变得比较细秀,接着“如握”二字,“如”字仍承“侄”字的细秀笔画,并于下连“握”字的偏旁“扌”时,笔画也仍细秀,而在顺势与右边的“屋”字并连之际,笔画又稍微变得腴美了些,形成了恰到好处的收曳。如果允许打个比方,那么这五个字的律动和节奏,简直就是毛笔笔尖下的一段舞蹈,肢体语言出神入化,妙趣漫溢。至于其后每一句话的书写,也都是腴美和细秀的笔画不断转换变化,显得满纸无不精神灿烂,可喜。尤其是末尾“年内可能到汕头玩两天”数字,写至“玩两天”,因纸尾限制,笔尖不由自然提起,三个字的笔画骤趋纤巧,几近游丝,又仿佛乐曲将终,天籁般的尾声一下子变得轻柔和缓,悠悠袅袅,令人拍案称绝。

  杨之光信手就把平平常常的这件信札写得如此神釆飞扬,决非偶然。记得年轻时拜访我国著名美术史专家、广州美院终身教授陈少丰先生,听他谈画家和书法互为表里的问题,他便说过:杨之光的字越写越好。但当时我还没见过杨之光书法意义上的字。直到读了《拥抱美神——杨之光传》,始了解,杨之光的书法根底其实是异常深厚的。

  据传记介绍:杨之光从小对画画有强烈爱好,他父亲从书画同源的观念出发,几乎是用专制的方式强迫他练字。但最关键的是,到了少年时代,杨之光得以拜当时海上名气甚大的书法家李建为师。自此,杨之光没日没夜地临摹李建布置的书法作业,将《散氏盘》《毛公鼎》《石门铭》《石门颂》《张迁碑》《十七帖》《圣教序》等不知道临了多少遍,尤其下苦功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临字的废纸高达数尺。难怪,由于功力炉火纯青,杨之光即使信手写下十分平常的一件信札,也能下笔成珍。联想到杨之光高超的中国画艺术,其书法根基的渗透和支撑,更是可约略窥见的一种深厚底蕴。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