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桑图
《诗经·国风·豳风》中有诗句:“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这里描写春日里少女拿着箩筐去采摘桑叶、剪取桑枝的情景。“蚕月”,指农历三月,说明这是养蚕最为繁忙的月份。“条桑”就是指采桑之意。采桑习俗源远流长,始于家蚕饲养之初,采桑不仅是蚕事活动,更是民间文化传承的载体。古人将采桑的生动景致绘于画卷之上,使清新的春日气息跃然纸上。
谈及采桑文化艺术的呈现,不得不提到清代画家闵贞的《采桑图》轴。画中土坡舒缓,兀石峭立,绿草萋萋。一株桑树主干粗壮,高耸入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高处一枝旁逸斜出,分作两杈,一杈直立前曲,如绿蛇昂首欲斗;另一杈斜伸而下,末端又分出几枝柔枝,缀满绿色的桑叶。树枝之下,兀石之上,一位少女亭亭玉立,正在全神贯注地采集桑叶。她发髻高挽,身着粗布衣裳。圆脸稚气未脱,眉似新月,眸若繁星,樱桃小口紧抿,天真烂漫,活泼俏皮。只见她一边仰头目视着桑树的枝叶,一边持杆击打,同时,手举竹篮承接片片落叶,动作娴熟自然。
闵贞为“扬州八怪”之一,尤以人物画成就最高。《采桑图》这幅画中,画家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描绘出采桑女劳动之美的风姿,笔法洒脱灵活。整幅画布局精巧,展现古代女子采桑的场景,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作者为凸显采桑女这一核心形象,巧妙借助女子脚下的巨石,将其自然安置于画心中部,如此一来,画面焦点明确,引人注目,同时又在构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通过女子举杆打桑的动态描绘,将高大的桑树与低矮的山石、土坡巧妙相连,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关系,物象之间气脉贯通,使得原本简约的构图显得饱满,丰富画面视觉效果。
如今,养蚕的人家已日渐稀少,曾经那番热热闹闹的采桑景象已鲜少能见。《采桑图》反映传统缫丝养蚕文化在农耕文明时期的繁荣景象,许多家庭以此为业,在岁月更迭中沉淀出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技艺传承。
彭宝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