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丽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现代诗歌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以自由灵动的形式、深邃丰富的意蕴和真挚动人的情感,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优质素材。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现代诗歌教学被赋予更多元的使命,它不仅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途径,更是培育学生审美情趣、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本文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深入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以读促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现代诗歌独特的韵律性与音乐性,使其审美特质唯有通过诵读方能深切体会。诵读绝非简单机械重复,教师需引导学生读出诗韵节奏、融入情感,将审美体验内化为自身素养,且这一过程应贯穿诗歌教学始终。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朗读,能发挥良好的引领作用。如教授《繁星(七一)》时,教师以舒缓轻柔的语调朗读,清晰呈现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间的停顿与韵律,重读“月明”“藤萝”“母亲”等词,凸显重点意象,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节奏旋律,进而模仿学习,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又如《繁星(一三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同音成韵”特点,感受“光,香,响”押韵带来的朗朗上口,以及反问句构成的排比句式,不仅富有韵律美,还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诵读,深化情感体验。学习《在天晴了的时候》,展示 “雨润过的泥路”“泛着新绿的小草”等画面,配以轻柔音乐,学生通过领读、分组读、个人读、配动作读等多元诵读,在读中质疑、探究,感受美的熏陶。
二、以象入境: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意象作为现代诗歌表情达意的核心要素,在引导学生捕捉并解析意象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这是理解诗歌情感的关键所在。诗歌如无形的画,借助简洁文字勾勒出丰富画面。小学生思维直观、想象力丰富,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由关键意象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如教学《繁星(七一)》,聚焦“月明”“藤萝”“母亲”等意象,学生随诗人回忆展开想象,仿佛看到月光下紫藤萝旁的小女孩在母亲膝上听故事或嬉戏的温馨场景,深切感受诗人对母亲的依恋。
除了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结合创作背景解读意象,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情感。教学《繁星(一三一)》时,提及冰心童年与大海的渊源,学生便能理解诗人对大海的挚爱;而艾青的《绿》创作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正值社会复苏、充满生机的时期,学生由此明白诗人以“绿”象征生命力,传达对美好世界的热爱。此外,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与诗歌意象相联,能使抽象意象具象化。学习《绿》时,以“到处是绿的”引导学生想象绿色景象,提问“你见过什么绿色的景象呢?”学生思维被激活,联想到茶园、柳树、草坪等,感受到绿色的生机与诗人对绿的喜爱。
三、以创促学:提升诗歌的表达能力
诗歌创作是语言运用的高阶形式。儿童虽想象力丰富,但独立写诗仍有困难。仿写和补白是激发其写诗兴趣、挖掘创造潜能的有效方法。以教材诗歌为范例设计仿写练习,能帮助学生迁移运用知识。如仿照《繁星(七一)》的句式:“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学生创作出“温馨的阳台/茉莉的花香/奶奶的蒲扇”等融入个人生活体验的诗句。
针对诗歌留白处展开想象创作,能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补充《绿》中省略号部分,学生填入“豆绿”“葱绿”“草绿”等;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中其他动植物雨后表现,如 “蜗牛慢慢地伸出触角,试探着空气的湿度”。开展“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收集、创作诗歌,制作彩页,编写诗集,举办朗诵会等,全方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与创造力。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现代诗歌教学是集审美体验、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于一体的综合育人过程。通过多元诵读、意象品析和创意仿写等策略,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得以显著提升。这些教学策略不仅助力学生当下的审美与语言发展,更与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的目标深度契合,当诗歌的种子在儿童心田扎根生长,必将绽放出绚丽的素养之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