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青玉雕荔枝桃形杯

〔清〕犀角镂雕荷花荔枝纹杯

〔明〕剔红荔枝纹圆盒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晚唐诗人杜牧的这首《过华清宫》背后,是一场跨越千里的生死时速。趁着荔枝上市,《长安的荔枝》上线热播,主人公李善德这个大唐时代的“小官吏”“小人物”为了运送荔枝,一路狂奔,引发了当代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共情。
荔枝一般产自南方,其保鲜期极短,故荔枝最开始时叫“离支”,意味它离了枝很快就会腐烂。自汉代开始,南方开始每年向宫廷进贡荔枝,可因为交通不便的原因,能吃上新鲜的荔枝可谓极其奢侈,所以,唐玄宗需要让人从几千里外快马加鞭运送鲜荔枝。清册《哈密瓜蜜荔枝底簿》有载:乾隆二十五年,交来荔枝二十个。乾隆恭进皇太后荔枝一个,赐皇后及其他11位妃嫔每位鲜荔枝一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荔枝被赋予了丰富的吉祥寓意。因其音近“利市”,故寓意“大利之至”;其果实圆润饱满、红艳欲滴,又象征“喜庆圆满”“子孙繁荣”。它不仅是口中的鲜美味道,更是人们追寻美好生活、寄托吉祥愿望的文化象征。于是,古人便将这种美味且珍贵的水果装饰在自己的案头用具之上,望而生津,“荔”久弥新,也是一种雅趣。
广东省作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荔枝产区,自然少不了实“荔”出圈。广东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玉雕荔枝桃形杯。杯体如对剖的桃形。蒂部镂雕桃枝为柄,柄上有花及叶。枝蔓形成的柄把处有一枚荔枝,杯身浮雕荔枝果叶。叶片翻卷肥厚,间隙处理得当,所饰荔枝大小不一,虚掩于叶间。这件玉杯的形制和取材巧妙自然地结成一体,枝叶雕刻精细清晰,是设计巧妙、造型独特的艺术珍品。
清代的犀角镂雕荷花荔枝纹杯,广口敛体式。杯身似一花朵,口沿宛如花瓣翻卷,圆底正中有蒂梗,围绕花梗镂雕出茎秆和枝条,向下逐渐聚拢,向上则伸展至杯身外壁,连以浮雕的荷花、莲蓬以及荔枝果实等。杯身一侧镂雕禾草二茎,构成杯魞式样。纹饰既写实又富有装饰意味,浮雕与镂雕技法转换灵活,不拘一格,器物上部的稳重敦实和下部的轻盈灵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艺术效果强烈。
明代的剔红荔枝纹圆盒。小盒小巧周正,形制扁圆,盈手可握,主要用于盛放胭脂、印泥等小型物品。盒盖中央雕刻饱满荔枝果实,枝干以曲线勾连形成回环结构,采用浅浮雕技法刻画叶脉细节,地纹使用菱形锦纹填充背景空间,形成主次分明的三层构图体系。朱红色彩经年保存依然明艳,刀法圆熟精准,具有明代官造漆器典型风格。
周小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