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科技塑造亚运 亚运展…
·“双节”中国风 浓…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
·抓实抓细台风防御工作
·切实保障游客安全
·6~8日我市有明显风…
·“揭阳制造”汽油首次…
·我市迎返程客流高峰
·聚力推动“百千万工程…
·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
·在“百千万工程”中贡…
·改善道路通行环境 …
·为小家电企业创新发展…
·助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及时救助涉险轮船船员
·广东受影响景区关闭、…
·针对闽粤启动洪水防御…
·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
·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黄…
·交管部门发出行车安全…
·懂你所需 贷你所想
·中国队亚运史上首枚男…
·9秒绝杀!中国女篮夺…
·有人要争金 有人得…
·袁姓专辑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姓氏文化之41
袁姓专辑

时间:2023/10/6

 

  刊头题字  袁洁雄

  

  Yuán,潮音uang5(员)

  袁姓在揭阳有人口2 . 35万(2011),在各姓中排第41位,占揭阳人口的0.36%.

  袁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63万,在各姓中排第36位,占全国人口的0.51%.

  寻根溯源

  袁姓来源有二:

  1.出自轩辕氏,为上古黄帝的后代,属复姓简化并取同音简字为姓。上古黄帝部落首领时,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游天下,故而称轩辕氏。黄帝的后人有部分将复姓轩辕简化为辕,并以辕为氏,因上古“辕”与“袁”同音同义,再简为袁氏。

  2.出自妫姓,为春秋时期陈国大夫辕涛涂的后代,属以祖字为姓。辕涛涂为陈国公族,是陈国开国国君妫满的12世孙,在陈宣公(前692~前648在位)时任大夫,因父亲妫诸字伯爰,取“爰”的同音字“辕”为姓。辕涛涂的子孙分别以“爰”本字和同音字“辕、袁、榬、溒、援”共6字为姓,因而在袁氏谱牒中称为“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西汉初年,上述6姓都演变为袁姓,这支袁姓史称袁氏正宗。

  袁姓还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南北朝时,高车国(都城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袁纥氏、韦纥氏、乞袁氏有汉姓为单字袁者;明初,定居于中原地区的蒙古族乞颜氏、乞引氏汉姓为单姓袁。

  此外,今满、瑶、回、彝、白、朝鲜、藏族等民族也有袁姓。

  迁徙分布

  上古时期,由轩辕氏简为袁姓的居民活动于今河北省一带。

  春秋时期,辕涛涂被陈侯封于阳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袁氏主要在今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已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沧州);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今属湖北);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今属陕西渭南)。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南平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移居台湾地区,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今袁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四川、湖南、湖北等省,上述4省袁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袁姓总人口的40%.

  长美:榕江之滨进士村

长美水乡。

长美村袁氏家庙里的进士匾。

  榕城区渔湖街道长美村是潮汕平原一处历史人文荟萃、自然风光旖旎的古村落,是揭阳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长美村位于榕江干流南河渔湖段河套处,南河自西而东至此处逆时针方向拐了个弯,形成了一个凹字状河套,长美就处于套中,西、南、东三面均为南河河道。

  长美村是潮汕10万袁氏的发祥地。始祖为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进士、兵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袁琛。袁琛妻子吕氏的哥哥是北宋进士、宰相吕公著(1018~1089,元祐年间,宋徽宗对王安石《新法》不满的大臣309人列为“元祐奸党”,有司马光、吕公著、苏轼等)。据袁氏族谱载,神宗元丰六年(1080),袁琛与吕公著因反对王安石行青苗法而左贬潮州刺史。其子袁熙及其子孙旋迁至渔湖长美村立籍,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据《广东通志》和《揭阳县志》载,袁熙是揭阳县首位进士。其太祖父袁皓为唐宣宗年间进士,祖父袁鳌也是进士,累官大司马。袁鳌生九子,九子包括袁琛也都是进士,人称“九子十进士”。据台湾《春晖堂家谱》载,自袁琛在潮汕创祖以来,袁氏后代登进士的有11人,举人23名、监生35名,贡生30名、廪生1名、庠生57名。自宋庆历至清光绪间(1041~1908)正二品及以下职官59名。由于科举发达,长美被誉为“榕江之滨进士村”。

  宋神宗元丰六年,袁琛左贬潮州刺史,先在海阳云步(今属潮州市潮安区枫溪镇)、渔湖袁厝寨临时居住。宋崇宁四年(1105),朝廷赦元祐党人,袁琛被再召回京。但袁琛考虑年事已高,不再回朝复职,随后其子袁熙及子孙迁至渔湖长美村立籍,奉袁琛为不迁之祖。

  长美古村肇创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据《揭阳县志》、《渔湖镇志》及《潮汕袁氏族谱》记载,长美古称阳潮里,袁氏未占籍之前,已经有人类活动,如苏网旧址和詹头乡旧址。11世纪末,袁氏开始在阳潮里进行村庄建设,“卜地阳潮,于村之北厝搭竹棚晒室”。大约13世纪末,袁敦、袁贤倡建袁氏祖厅积庆堂,现为村内年代最久远的庭院式民居建筑。元朝初期,元世祖至元年间(1271~1294),建成袁氏家庙,为二进三开间式格局,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重修扩建为三进三开间格局(2007年12月袁氏家庙被确认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朝初叶,村居格局基本形成,从现存的旗杆台等文物考证,清朝前期,由于经济发展,仕官较多,村庄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现在的古村庄格局。

  长美传统建筑群占地面积162.8亩,计10.8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629万平方米。与古村庄风貌协调统一的美新村民居面积301.2亩,与长美民居相连的福田民居面积124.97亩,三大民居片区形成了一处占地588.97亩规模巨大的潮汕传统村落。

  古村格局以南北走向的“川”字形村巷和“品”字形埕场为骨架,环寨一周筑防御寨墙,按天文三垣列宿布置8个寨门,形成一个长方形格局;村巷两侧和埕场前后分布60多座分体式及复合式相结合的潮汕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为元、明、清时期潮汕传统式大扒狮、四点金、三厅亘、驷马拖车、五间过、孩儿坐轿、麻雀跃、官厅起等。新村庄也保留了传统潮汕民居的风貌,街巷形成“井”字结构“竹杆巷”格局,新、老村庄保持风格的协调统一。

  水稻丰产模范袁和坤

  袁和坤(1904~1984),揭阳县渔湖区长美村(今属榕城区渔湖街道)人。一贯在家务农,在水稻生产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51年,袁和坤种植早、晚二造丰产田2.44亩,早稻亩产301.3公斤,晚稻亩产469.75公斤,全年亩产771公斤,创双季稻亩产高产纪录,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丰产模范称号。

  1952年,渔湖区被确定为全省水稻丰产示范区之一,袁和坤、林炎城向全县提出开展“万户千斤”爱国丰产竞赛活动的倡议,推动全县水稻生产向前发展。1955年起,受聘往珠江三角洲农场任农业顾问28年,在水稻高产示范工作中作出了贡献。

  ■中华百姓本一家

  袁姓与他姓

  轩辕:上古黄帝部落称轩辕氏,黄帝的后人有部分将复姓轩辕简化为辕,并以辕为氏,因上古“辕”与“袁”同音同义,再简为袁氏。

  妫:春秋时,陈国开国国君妫满的12世孙辕涛涂,因父亲妫诸字伯爰,取“爰”的同音字“辕”为姓。辕涛涂的子孙分别以“爰”本字和同音字“辕、袁、榬、溒、援”共6字为姓。

  衡:三国时,曹操于官渡之战打败袁绍,袁绍的几个儿子又自相残杀,袁姓部分族人逃到湖南衡山隐居避难,以居住地名为姓,改姓衡。

  袁纥:南北朝时,高车国(都城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袁纥氏有汉姓为单字袁者。

  韦纥:南北朝时,高车国韦纥氏有汉姓为单字袁者。

  乞袁:南北朝时,高车国乞袁氏有汉姓为单字袁者。

  乞颜:明初,定居于中原地区的蒙古族乞颜氏汉姓为单姓袁。

  乞引:明初,定居于中原地区的蒙古族乞引氏汉姓为单姓袁。

  揭阳袁姓概略

  揭阳袁姓迁入的时间,始于北宋年间。

  北宋仁宗庆历间(1041~1048),浙江龙游县人袁琛(1020~1101),考中进士,累官兵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夏官大司马。神宗元丰六年(1083),因朝政事忤宰相王安石,党锢祸兴,被谪到潮州任刺史。袁琛来潮汕后,居海阳县云步(今属潮州市潮安区枫溪镇),后迁至海阳县渔湖都化龙桥(今榕城区渔湖街道渔湖桥)西定居。哲宗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变法兵败,朝廷要诏袁琛回朝任职,但袁琛自愿终老潮州,不复北返。

  袁琛生三子,长子和次子俱在浙繁衍,三子袁熙(1067~1149)后来在渔湖繁衍生殖,所居地发展形成袁厝寨(今属渔湖街道渔光村)。袁熙系宋元祐进士,累官御史中丞。后来袁熙的第二孙子袁德,恩封郡马,自揭阳袁厝寨迁居潮阳县直浦都澄港(今属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再后,由他的孙子袁大治,分创县城的南市。

  到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袁琛的第5代孙袁贵的次子袁宏,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举人,授将侍郎。自揭阳渔湖都袁厝寨迁居蓬州都鸥汀(今属汕头市龙湖区)定居,首创鸥汀,其子孙分创西陇。

  袁贵的长子袁碧有5个儿子,次子袁贤和五子袁敦,另创渔湖都阳潮里(今长美村)。

  袁琛第8代孙袁岁云,于明洪武庚午(1390)自渔湖长美乡迁创盘载村(今揭东区磐东街道城南村)。

  第9代孙袁玉生,自渔湖长美乡分创霖磐南塘乡。9代孙袁元龄的次子袁麟,自揭阳长美乡到饶平创业,为饶平袁氏始祖。后于清代中叶,这一支派族人,部分东渡迁居台湾,聚居桃园苗栗一带,部分北上,迁居大埔县。

  到第16代孙袁济川,自霖磐南塘创榕城东门学头(今袁厝埕);袁绍玉,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自渔湖长美乡移居白塔镇金钩乡等处而居,开创了陈猴村。

  袁明河传略

  袁明河(1927~1972),揭阳县霖磐公社南塘(今属揭东区霖磐镇)人。早年先后就读于揭阳霖磐中学和揭阳第一中学。其时,在学友的启发下,秘密阅读进步书刊,萌发参加革命念头。

  1945年,袁明河与进步同学一起参加由中共控制的国民党军一八六师榕江扫荡队,任事务长。后该队因配合游击队在五经富作战而暴露了队伍性质,遂开进大南山,编入韩江纵队。袁明河则被派往潮阳京北小学任教。1947年,他重上大南山,编入武工队。

  1948年,袁被任命为卅岭武工区岭南武工队长,率队活动于卅岭、霖磐一带,向豪绅公户筹枪借粮;袭击白塔、桐坑联防哨所,配合部队攻打联防队。白塔联防处主任袁坤几次派兵围捕袁明河,都扑了空,只好悬红通缉。同年深冬的一个晚上,袁坤率警卫前往南塘乡袁某家,声称为同宗的安危计,要与袁明河面谈。岭南武工队恰好隐蔽在村里,为分化瓦解敌人,决定由袁明河单枪赴会,其余队员隐伏四周,以防突变。见面之后,袁坤以宗亲名义劝说、威胁袁明河自首,还许以官职。袁明河履险不惧,义正词严,向袁坤阐明当时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和人民力量的不可抵挡,讲清革命政策,指出袁坤只有起义投诚才是唯一出路。袁明河凛不可犯的无畏精神震慑了袁坤,使他瞠目结舌,无言置辩,只好答应回去考虑,便灰溜溜地走了。

  1949年夏,袁明河被派往闽粤赣边部队,迎接南下解放大军。广州解放后,先后在广州市第一监狱、广州市公安局预审科、广州市政法办公室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沙田农场劳动。1962年摘去“右派帽子”,调广州市电线厂任供销员及科长;“文化大革命”期间,袁明河又被批斗,1972年2月2日与世长辞。

  1978年10月,袁明河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揭阳百科

阿龙 制图

  城南村 Chéngnán Cūn

  行政村。位于榕江干流南河中游磐东段北岸,隶属揭东区磐东街道。人口2500.原称盘载袁。古时,今南河大桥处为陆地,仙窖与大西连为一片。南河干流水道由此处流到白银洲后急转向南,经今梅云的梅溪折东转官溪(今仙桥河),再往北回流,在西门洲处折向东往下游流去。因此,经南河运载货物的船只经过此处,必须绕水道一圈。为操捷径,船只多于此搬运货物转载,故称此地为“搬载”,后因方言近音称为“盘载”。明初,袁、陈两姓居民分居于盘载村南北两地,后形成两姓村落,依地名加姓氏分称为盘载袁、盘载陈两个聚落区。盘载袁居民由渔湖长美村迁此。1958年成立大队,因位于县城西南,命名为城南大队,城南之名沿用至今。聚落呈块状分布,旧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平房,新建筑则多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农业主种水稻。工业有五金、塑料加工等。清、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初期,以织夏布远近驰名。阳美路贯穿村境西部。

  福田村 Fútián Cūn

  行政村。位于榕江干流南河下游渔湖段北岸,隶属榕城区渔湖街道。人口1500.原名后田寨,元大德九年(1305),渔湖都阳潮里(今长美)人袁椿峤迁此落居,逐渐形成村寨,因位于阳潮里寨田之后,故名。后因东临南河滩涂地带,土地肥美,粮食经常丰收,遂改名福田。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平房和,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以农为主,主种水稻,兼种香蕉。东临南河,村民有3成以务渔为生。有烧砖瓦等副业。有简易公路通市区望江北路。

  金钩村 Jīngōu Cūn

  行政村。位于榕江一级支流白塔截洪渠西岸,隶属揭东区白塔镇。人口3700.包括金钩和陈猴两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命名。清雍正年间(1723~1735),渔湖长美袁氏一支迁此落居,因袁氏先祖曾为宋朝兵部尚书,并有族人举士,故谓落居地为金贵之地,又谓流经落居地的水沟乃发财之源,以“沟”的同音字“钩”为名,命名落居地为“金钩”。此后,长美袁氏族亲不断迁至金钩与前期初创者聚居,形成单姓聚居村落。陈猴自然村原名陈侯里,为陈氏初创于清初。后陈氏他迁,附近的袁、黄两姓群众迁入落居,改村名为陈猴。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部分为土木结构平房,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农业主种水稻、甘薯,广种“古山二号”龙眼。有旅泰侨胞多名,为知名侨乡。袁氏先贤陵园建于陈猴自然村北部的望山。省道S335线樟(汕头市澄海区樟林)公(海丰县公平)公路穿过村境。

  螃蟹村 Pángxiè Cūn

  行政村。位于龙江一级支流崩坎溪下游葵潭段东岸,隶属惠来县葵潭镇。人口1700.明弘治十四年(1501),有张、陈、欧、邱、朱姓居民在此聚居。因位于大南山犁头峰至龙船山一带,地形似蟹,故取名螃蟹。明万历三年(1575),惠来县龙溪都船埔村水井头下凹(今属普宁市船埔镇)袁氏一支迁至螃蟹村下巷开基创业。清顺治元年(1644),饶平案上村袁氏一支迁来惠来县长坑仔落居,旋再迁至螃蟹村至先期到达的袁姓聚居。乾隆三年(1738),又一支饶平案上袁氏迁来聚居,袁姓遂形成大族。聚落处于丘陵地带,呈圆状分布,建筑多为泥木结构平房,部分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农业主种水稻、番薯,盛产菠萝、香蕉等水果,兼种松、竹。螃蟹水库位于村东南境。属革命老区,1928年惠来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曾设于村内“武高山寺”(俗称螃蟹庵)。县道X101线隆(江)高(埔)公路穿过村境。

  袁氏家庙 Yuán Shì Jiāmiào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榕城区渔湖街道长美村。建于元代,原为二进三开间祠堂结构建筑,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改建为三进五开间祠堂结构建筑,占地1161平方米。长美原称阳潮里,俗称潮尾袁,为袁氏群众聚居村落。潮汕袁氏始祖袁琛曾任宋兵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大司马,元丰六年(1083)左迁潮州刺史,初定居于海阳县云步村(今属潮州市潮安区枫溪镇),后迁至海阳县渔湖都化龙桥(今榕城区渔湖街道渔湖桥)西定居。元代,袁琛七世孙袁岩隐、袁椿峤两兄弟迁到阳潮里(今长美村)落居,随后建造了袁氏家庙,以纪念入潮始祖袁琛及历代潮籍袁氏名人。今建筑大门五开间,三进厅,中厅前部为拜亭。正门两侧立石鼓,门外有旗杆夹。祠中存有元代石鼓一对、“元祐党籍”碑刻;明代书法家、宰相张瑞图所书门匾“袁氏家庙”,清初的鳄鱼龙5座及狮子、戏剧人物、花鸟虫鱼等潮汕木雕,清乾隆十年(1745)进士袁鍊的木刻对联一副等文物。因所祀袁琛为潮汕大多数袁氏群众祖先,袁氏家庙又被称为潮汕袁氏大宗祠。2007年12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名人

  袁盎:西汉朝著名政治家。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著名音乐家。

  袁枢:南宋史学家。

  袁崇焕: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

  袁枚:清代著名文学家。

  袁牧之(1909~1978):现代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

  袁隆平(1930~2021):当代杂交水稻专家。

  揭阳名人

  袁琛:浙江龙游人,北宋兵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大司马、潮州刺史,潮汕袁氏始祖。

  袁熙:揭阳袁厝寨(今属榕城区渔湖街道渔光村)人,宋御史中丞,揭阳首位进士。

  袁亚佛(1928~1949):霖磐新联人,闽粤赣边纵队二支七团战士,牺牲于揭阳。

  袁俊龙(1932~1951):磐东城南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牺牲于朝鲜。

  袁乾有(1925~1952):渔湖长美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十一师警卫连班长,牺牲于朝鲜。

  袁明河(1927~1972),霖磐南塘人,卅岭武工区岭南武工队长。

  袁和坤(1904~1984),渔湖长美村人,水稻丰产模范。

  本版文章除署名外,均为阿龙撰稿。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