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其实,语文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加强情感教育。“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每个作者对事对物对人的认识和理解,表达各种情感的产物,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挖掘出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谈谈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燃烧激情
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战争岁月太遥远了,对革命题材的文章,学生比较难以深入理解,学习便容易失去兴趣。所以,要让学生燃起激情并融入到学习中,教师就要有情感地教学,因为情感富有感染性,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情真意切的语言,辅以表情动作,去荡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饱含深情地对学生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许多英雄为了战斗的胜利,甚至把生命奉献出来。你们想过吗?一个人在烈火中能支撑多久?一分钟?两分钟?错了,你们想错了,英雄邱少云,他在烈火中半个小时纹丝不动!半个小时啊,他何其伟大!”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对人物形象产生了期待,学习时表现得极其认真。而邱少云烈火烧身那部分,我又充满激情地说:“他就像千斤巨石般,有钢铁般的意志,他,只想着战斗胜利!而他的牺牲激励着战士们冲上高地,消灭了敌人。”有了这激情的“表演”,学生也被邱少云那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的精神所折服,朗读时自然也饱含激情,读出了对人物的敬佩之情。
二、酝酿悲情
情感教学是实现语文教育中“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的重要一步。只要调动起学生的悲情,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要通过人民送别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来体会人民失去总理的悲痛,产生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教学时,我出示了周总理的人物挂图,向学生朗诵了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再播放声音低沉的课文朗读,学生在图、物、声的共情下,心中悲情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个肃穆悲伤的情景中,感同身受,教学达到理想的境地。
三、引发同情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情感,把情感因素挖掘出来,学生就能如鱼得水地学习。教材中有些文章是讲述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但现代社会的儿童是父母的掌中宝,不知悲惨为何物,老师更要从课文出发,拨动学生同情之弦,使他们重新品味生活,珍惜生活。如《穷人》一课,在讲读第一段时,要让学生了解桑娜一家的贫困生活,指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心活动,以及对西蒙家情况的介绍,引发对穷人的同情,并把这同情延伸到课文中,从而感受渔夫和桑娜那金子般的心。
四、激发热情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激发热情,否则,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理”是教学的根本,但“情”却是有效的载体。教师要注意披情入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如《鸟的天堂》中,巴金第一次去是傍晚,没有见到鸟,描写了那棵大榕树,突出了它的静态美。第二次去是第二天早晨,他见到群鸟在大榕树上飞动的壮丽景观,将动态美描写得淋漓尽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遵循“傍晚(静态)-白天(动态)-感叹”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加以分析归纳,了解鸟的天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内容、基调,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使“情”得到燃烧。这样,既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又在“情”的燃烧中使“知”得到汲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