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三大指数昨日走势分化,沪指震荡整理,创业板指走势较强。截至收盘,沪指涨0.05%,收报3048.54点;深证成指涨0.58%,收报9448.98点;创业板指涨1.14%,收报1827.58点。市场成交额萎缩,沪深两市昨日成交7963亿元,北向资金净买入10.55亿元。
行业板块多数收涨,电池、小金属、旅游酒店、电机、能源金属、风电设备板块涨幅居前,贵金属、采掘行业跌幅居前。
个股方面,上涨股票超过4100只,固态电池概念股爆发,翔丰华、上海洗霸、天赐材料、丰元股份等10余股涨停。医药股午后走强,CRO方向领涨,昭衍新药涨停。旅游股震荡走强,峨眉山A涨停。周期股走势分化,稀土永磁板块盘中拉升,盛和资源涨停;造纸板块表现活跃,宜宾纸业、五洲特纸涨停。下跌方面,油气股陷入调整,准油股份跌停。
北向资金昨日净流入,截至收盘,沪股通净流入4.53亿元,深股通净流入6.02亿元,合计净流入10.55亿元。
行业资金方面,截至收盘,电池、化学制品、小金属等净流入排名靠前,其中电池净流入14.97亿元。
对于后市走势,机构纷纷发表看法。华泰证券表示,当前A股年报市值披露率约61%,从已披露公司来看,2023年四季度净利润增速环比改善,行业中社服、通信、石化、汽车和基化环比改善居前。结合盈利预期和景气变化,一季报关注消费/TMT/部分制造的景气逻辑。清明消费与经济数据指向供需双回暖,但经济或尚未脱离波浪式运行状态,后续仍需关注M1—M2剪刀差、居民部门杠杆等核心数据是否改善。3月非农数据显示美国经济韧性强劲,美联储6月降息概率进一步下降,往前看需小心此后海外流动性或边际扰动。考虑4月或是全年风险偏好震荡波动期,在增配红利基础上可把握出口/供给/产业三大景气线索。
招商证券表示,3月以来大宗商品周期复苏,贵金属、工业金属类以及原油商品领涨。本轮大宗商品上涨初期主要交易美联储降息预期,大宗商品抢跑美联储降息提前上涨,但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推迟,大宗商品价格却仍然保持强势,主要受美元内在价值贬值和全球需求改善两方面因素共同驱动。美国的需求尚可带来的需求增加,以及美债供应无限增加所带来的美国本币内在价值贬值,是本轮工业金属以及黄金大幅上涨的关键原因。复盘2005年以来大宗商品5轮上涨行情,有色金属细分领域有较为明显的轮番占优特征,贵金属和小金属往往最先开始上涨,工业金属行业紧跟其后,小金属行业在行情末端大概率会出现再次补涨。后续关注有色金属内部轮动的补涨机会,如小金属和稀有金属。除此之外,在全球经济复苏和美元内在价值贬值下,A股以沪深300和中证A50为代表高ROE自由现金流双高的核心资产对外资具备较高配置价值。
兴业证券表示,此前市场普遍担忧市场大幅反弹后的拥挤度问题。但随着3月以来的震荡消化,近期市场拥挤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的拥挤度框架显示,在经历2月以来的跌深反弹后,到3月中下旬时,多数的行业、赛道拥挤度一度升至历史中等偏高水平,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但近期我们看到,在一段时间的震荡消化后,当前市场拥挤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2024年,我们认为市场的基调已经改变,多头思维制胜,就是当出现阶段性的调整或风险偏好收缩时,更应积极应对。结构上,坚定奔赴高胜率主线,积极拥抱“三高”资产。
申万宏源表示,短期来看,周期股行情向供给逻辑较弱的方向扩散,反映出需求乐观预期也在发酵,这是短期性价比降低的信号。如果关注需求上行的可能性,建议用有其他逻辑保护的资产,来覆盖潜在的需求超预期:有分红比例提升预期的白酒可以覆盖经济超预期的收益。国产新能源车爆款频出是需求侧主要的结构性亮点,这部分超额收益也可以通过配置供给侧最早改善的动力电池行业来覆盖。维持2024年前三季度震荡市,四季度指数中枢抬升;4月需要脚踏实地的判断。短期,“市场预期4月不会深跌”已成为一个投资逻辑,短期市场仍保持活跃,长中短期的结构性机会,均在短期有所表现。
东方证券认为,从消息面上看,近日,太蓝新能源对外宣布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块车规级单体容量120Ah、实测能量密度高达72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体型化固态锂金属电池。因此,我们认为,固态电池材料体系全面优化,产业链存在较多潜在机会。具体来看,电解质为固态电池关键创新点;正负极材料向高性能方向迭代,打开高镍三元、硅基负极乃至锂金属负极的应用空间;封装多采用软包路线,铝塑膜需求有望提升。近期固态电池催化连连,持续看好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阶段性机会。
国金证券研报表示,从消息面上看,近日,上汽集团旗下智己汽车在上海正式发布智己L6智能轿车。智己汽车方面介绍,该车型为全球首次搭载量产“超快充固态电池”的车型,智己L6将引领新能源汽车进入“固态电池时代”。对此,我们认为,智己L6率先搭载行业首个量产上车的“超快充固态电池1.0”,采用超高离子电导率复合固态电解质,和干法固态电解质一体成型工艺技术,突破1000公里超长续航。当前固态电池发展一步一阶,先半固态后全固态,通过逐渐提升循环性能、安全性等性能后,逐步拓展至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
综 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