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进之龙(国画)

灾难中救星(国画)

甲辰祥龙兆丰年(水彩画)

初春(水彩画)
□记者 黄丽丽
景醉人,画作伴,赋色水韵展风华。大自然瑰丽的风光,给予了画家刘特正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几十年如一日,画家涉猎多个画种,展现扎实的艺术功底;他的诸多中国画、水彩画、油画,题材各异,色彩明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画家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对大爱的追求凝结于笔端,诉说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唤起的是乡愁,抹不去的是记忆,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大气恢宏和勃勃生机。
记者:刘老师,您曾在多个与艺术相关的岗位工作,这些经历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刘特正:回顾60多年的艺术历程,我在工、农、军、学、商几个领域从事美术宣传和教学辅导工作,也是不断开阔视野,增长阅历见识的过程。这些历程丰富多彩,对我的恒心、责任心、时间观念和思维习惯产生巨大影响。比如下矿井、上高山哨所体验生活,绘制军事地图和气象资料图,这些经历让我在艺术创作时,善于用独特的思考方式发现创作新元素,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您是美术专业科班出身,又有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请问学院派绘画对您的创作起了什么作用?
刘特正:创作需要能求新求变,不重复自己,不重复他人,面向生活,感受生活使创作灵感如不竭的源泉喷涌,是学院派艺术指导思想的主张。传承优秀传统技法重要,但在生活中写生获取创作的灵感更重要。学院派的画家强调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开展写生活动,在写生中观察、记录和感知万象的不同形象和视角,对于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至关重要。写生过程有助于形成独特见解和新的审美感知,和获取绘画技法个性化的灵思妙趣。在写生中对场景物象的观察、取舍、组构过程中,形成求新求变的画面效果。
记者:您的画作有大量表现时代主题的作品,请谈谈您对创作这些题材的看法。
刘特正:我的创作注重题材选择,强调地域特色,到现场采风写生再创作。比如以武汉黄鹤楼为题材的《楚天开泰日,英雄凯旋归》山水画,是抗疫胜利后人民群众夹道欢送医护人员的场景,表达人与人之间温情友爱的精神。又如《通途》是选取长江三峡巫山风光,将崇山峻岭间的高铁、桥梁、游轮、特色民居和峡谷融入创作,表现畅通无阻,人们交流频繁,反映时代发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过去。我在《灾难中救星》《新千禧祝愿》《情满香江》等人物主题画中,同样注重立意表达手法,抒发感情,记录时代。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容易与人们产生感情共鸣,如创作揭阳民俗文化大型画作,元宵节万众行桥祈福的《彩桥会》,乔林烟花火龙的《雄心豪气火龙魂》,端午节赛龙舟的《奋进之龙》,以及弘扬忠孝传统美德竖灯杆升彩凤的《美丽乡愁》,我曾多次现场感受气氛,观察记录民俗风情的视觉元素资料,查阅史料深化理解民俗文化意义。如《古寨水乡祈福灯》人物画,描绘钟厝洋元宵节“营灯笼”盛况,这幅作品在榕城西湖美术馆参加美展时,吸引众多观者合影留念和好评。这说明源于生活的题材,会让人们更具亲切感和感染力。
记者: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外出采风写生和艺术交流,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启迪?
刘特正:外出写生能调节心情,开阔视野和打破固有思维。大自然的风景变化无常,人置身其中将产生感情效应,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创作灵感。如近期我写生的多幅进贤门画作,分别表达的是年俗庙会热闹非凡的祈福场景、早春时节车水马龙众多游客景象、仲春时光生机勃勃的不同意境……
外出参观学习更能启发自己新创作的愿景,感知艺术方向和潮流,学习高手的好经验。接下来我将甄选题材,努力创作有深度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寻找新审美形式趋势的创作路径,丰富活跃自己美好的艺术人生。
个人简介

刘特正,1942年生,广东揭阳人。196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师、首届揭阳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2000年《新千禧祝愿》工笔人物国画获“广东省群众美术书法大展”优秀奖;2001年《奋进之龙》工笔人物画获“世纪星光广东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展”铜奖。出版刘特正个人素描、色彩、标志设计、速写和创作等作品集。
“一家之言
面向生活,关注时代、关注人民的作品更能与观者引起共鸣,且具感染力。
——刘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