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孩子吐槽,称他们的父母不能理解自己,他们无法跟父母平等地进行交流等。而这些孩子的父母为此也感到非常困惑和不解,觉得越来越不懂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渐渐变得难以心平气和地跟父母分享和交流,甚至还会在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拒绝跟父母进行沟通。对此,揭阳市天蓝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中科院认证心理咨询师黄桐杰认为,良好的亲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家长可学习共情式沟通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学会循序渐进,互相了解,化解矛盾,消除分歧,用耐心和细心,与孩子共同感受成长。

父母要走进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给孩子足够的信赖感,孩子的内心就会接受父母,也就愿意告诉父母他的所有心里话。林洁松 摄
□记者 刘春玉 通讯员 黄仰东
常见的六个亲子沟通误区
黄桐杰指出,在日常的亲子沟通交流中,有一些家长在有意或无意间总会经常使用一些破坏亲子关系的语言,总结起来存在着常见的六个亲子沟通误区。
一是否定式。如孩子说:“那个同学很讨厌。”家长会回答:“怎么会呢,我觉得他又聪明又可爱呀。”
二是评价式。如孩子说:“好惨啊!今天被老师罚站了。”家长这时会这样回应:“你要是没错,老师怎么会罚你呢?”
三是恐吓式。如孩子说:“今天的作业好难啊!”家长会说:“碰到这点问题就说难,以后工作了怎么办?”
四是指责式。如孩子说:“妈妈,我真想打小明一巴掌。”这时家长会说:“怎么可以这样?打人是粗鲁的行为。”
五是诊断式。如孩子说:“我觉得同学们不喜欢我。”家长会这样回应:“你这是自卑,要对自己有信心。”
六是盲目乐观式。如孩子说:“我害怕表演那天会紧张。”家长这时会说:“怎么那么没信心呢,妈妈相信你一定行的。”
黄桐杰表示,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常常用以上的回应方式对待孩子,比较武断地讲所谓的大道理,没有用心倾听,也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如果父母常常忽视孩子的感受想法,那么孩子在父母面前表达和分享的意愿就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渐渐对家长关上心“门”,拒绝再跟父母进行沟通。
共情式沟通帮助家长更好理解孩子
亲子沟通是否顺畅不仅影响着当前的亲子关系,还关乎孩子未来的整个人生,无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黄桐杰表示,如果父母跟孩子没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和亲子沟通,孩子没有从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归属感,孩子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比如沉迷网络、厌学、抑郁、叛逆等,这些都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发生呢?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孩子才会听、孩子才愿意跟家长沟通呢?
对此,黄桐杰认为,孩子的感受和其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孩子有良好的感受才会有良好的行为。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良好的感受呢?其实,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尊重理解他的感受和需要,这是非常关键的,只有父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跟孩子建立边界,不过多干涉孩子,孩子才容易认同父母,听从父母的引导。
黄桐杰指出,生活中,一些家长在跟孩子沟通过程中,容易把个人的经验和观念强迫灌输给孩子,难以做到倾听、尊重、接纳孩子,这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而共情式沟通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亲子共情,简单来说,就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在共情中,父母“降低”了自己的年龄,走进了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给孩子足够的信赖感。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被认同、被相信时,孩子的内心就会接受父母,也就愿意告诉父母他的所有心里话。
家长如何进行共情式亲子沟通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才能与孩子建立共情式沟通呢?对此,黄桐杰给出了建议。
一、放下先入为主的经验和评判,全神贯注进行倾听。在亲子沟通中,如果家长带着以往的经验和评判,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就很容易错误地理解孩子。因此,只有家长放下先入为主的经验和评判,才容易与孩子产生共情,听懂孩子到底要表达什么,也更容易理解孩子的感受、情绪与想法。亲子沟通中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切忌嘴上说是在听,其实心不在焉,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气馁,没有了再讲下去的愿望。而如果家长能够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更容易讲清楚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家长才能更有机会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二、用心解读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并能够直接说出孩子的感受。亲子沟通中的难点是能够倾听出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孩子的感受,这需要家长耐心地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比如孩子说:“妈妈,我真想打小明一巴掌。”家长从这句话中能听出孩子当时是什么感受吗?孩子说这句话时可能是生气的,这时家长可以把孩子的感受直接表达出来:“看起来你好像很生气。”又如孩子说:“今天的作业好难啊。”这句话孩子又在表达什么感受呢?孩子当时的感受也许是有些挫败感,这时家长可以这样回应孩子:“听起来你有些泄气了,发生了什么呢?”家长这样的回应会让孩子立刻感受到被理解,孩子才有继续讲下去的意愿。家长可以举一反三地练习,想象如果是你,当孩子表达情绪和感受时,自己能听清楚孩子在表达什么情绪和感受吗?又该如何共情式地回应?是不是一上来就进行批评教育呢?
三、多用一些语气词回应孩子,耐心等待孩子继续叙述。生活中,有一些家长非常急于说教,在孩子还没有讲出全部事实和想法的时候,就通过一些说教阻断孩子的倾诉。比如用“总是”“绝不”“应该”“必须”“为什么不”这样的概括性和绝对化的字眼来指责孩子。而孩子在被责怪和被建议时,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想法,去认真思考问题和听进父母的话语。因此,当孩子表达情绪和感受时,家长可以用“哦”“嗯”“这样啊”等简单的语气词回应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继续说出全部事实和想法,而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家长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接纳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孩子做家长不能接受的事情。一些家长对此有疑问,心想这样做是不是变成纵容孩子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家长完全可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因为这时孩子并不是要家长认同他的感受,只要家长能够理解和接纳他的感受,孩子就已经满足了。因此,家长在与孩子充分沟通感受和想法之后,可以这样告诉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情,有这样的感受我很能理解,但你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不妥当的,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有没有其他一些更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说:“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你的观点挺新颖的,但是我有一点不同看法……”
总之,共情说简单也很简单,就是家长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不要跳过孩子感受的部分而直接讲道理、做指导,这会让孩子感觉是在否定自己。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接纳的时候,才会有安全感,才愿意接受家长的意见去解决问题。因此,家长与孩子通过共情式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信任和理解,营造良好亲子关系,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