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补充电解质确有必要,但前提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足够。综 图
最近几年,异常高温天气和马拉松等运动热潮带火了补充能量和电解质的饮料,但面对各种各样的产品和广告,大家应该如何理性选择?
哪些运动需要额外补充电解质?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个机器,当输出功率达到满负荷的40%~60%或者心率达到每分钟140~160时,算作中等强度运动,超过这个数值就是高强度运动。适度的中高强度运动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且有助于骨骼和肌肉健康。
根据《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的建议,6~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中等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18~64岁成年人每周要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或等量的组合运动。相当于每周中等强度运动5次,每次1小时,比如慢跑(6~8公里/小时)、骑自行车(12~16公里/小时)、登山、爬楼梯、游泳等。
中高强度运动出汗速度快,如果持续时间长(比如1小时或以上),或者运动环境高温高湿,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长跑、足球、篮球等中高强度运动中,抽筋甚至猝死都与此有关。从事这些运动时除了补充水分,还需要适量补充电解质。此外,有很多研究表明,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适量补充水和电解质,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并加快运动后的机体恢复速度。
补多少电解质合适?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准确答案。一方面,排汗的影响因素特别多,包括性别、体重、温湿度、运动类型等。比如,不同温度下的排汗量可以相差3倍。国内外有不少运动排汗量方面的研究,主流观点是:在15~3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中高强度运动1小时,平均出汗量约1升左右。
另一方面,流失电解质的量不仅和排汗量有关,还和电解质浓度有关。比如,有些人天生汗更咸,汗液中钠含量的个体差异甚至可以达到10倍。正因如此,一些顶尖运动员需要量身定制补液方案,以获得最佳效果。普通人运动强度不如运动员,也不需要追求“千分之一秒”的极致输出,不用强求精准补充。
若按照较低的汗液电解质浓度来推算,1升汗液大约丢失500毫克左右的电解质,这个可以作为普通人运动补液的粗线条参考。补得不那么准也没关系,人体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电解质缓冲池,维持内环境稳定是其基本功能。电解质多一点少一点不会有啥影响,都能满足日常锻炼的需求。
除了水和电解质还要注意啥?
除了水和电解质,运动补水的产品一般还会强调渗透压和糖。现在市面上的主流产品是“人体等渗”的,也就是和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一致,这样可以提高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效率。同时会添加少量糖分(一般不超过8%),葡萄糖有助于肠道对钠的吸收,也可以给肌肉提供一些燃料。在运动过程中,每15~20分钟喝几口即可。
总之,运动补水、补电解质确有必要,但前提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足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主要问题并不是如何补、补多少,而是运动量不足够。每天进行中等以上强度运动1小时,是首先需要提上日程的关键所在。
如果进行中高强度运动1小时或以上,最好在喝水的同时能补充一些电解质。选择含电解质的饮料也不用太挑剔,依照上述的指引就好,最好带有少量的糖。 钟 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