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上半年全国规上工业企…
·学深悟透做实党的二十…
·真抓实干谋发展 深…
·“口袋公园”兜起群众…
·黄雨婷/盛李豪巴黎奥…
·密切关注雨情变化 及…
·将提供2000多个优…
·“熬出头了”,暂时“…
·首金得主:未来“从零…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
·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开…
·妙指成画 笔墨思源
·新苗地
·书法选登
·佳作赏析
·瓷器釉彩种类之青釉·…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妙指成画 笔墨思源
——画家林墨源访谈

时间:2024/7/28

 

  留得残荷听雨声

  又到菊开蟹肥时

  在水一方(指画)

  谯楼古韵

  □记者 黄丽丽

  铺纸、蘸墨,以手代笔于素笺上点勾皴擦,指移掌挥间,江畔白鹭悠然立,蕉叶轻摇伴清风……一幅水岸恬静之景徐徐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画家林墨源近日在进行指墨画创作的一个场景。

  林墨源的艺术生命是在墨与纸之间练就的,多年来他在指画艺术的殿堂,不时通过指画巧妙捕捉自然之意趣,其展现的指墨画是一种不同于笔墨画作画方式,给观者新奇趣味的感受。林墨源画指画,不仅丰富了个人艺术表达的形式,更为其笔墨画创作带来启迪与灵感,深化了他对国画的理解,进而将个人感悟融入作品中,探索自己的绘画风格,令其作品蕴含深厚情感、呈现鲜明的地域特征。

  记者:林老师,您用指掌就能创作出这么生动的指画!请问指墨画与笔墨画有哪些不同?对个人笔墨画创作有什么启发?

  林墨源: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画法,是以手指手掌或布团纸团代替传统毛笔的一种作画法。很多画家都喜欢在笔墨画的基础上,即较好地掌握笔墨画的传统技法后,偶尔戏作指画。我认为这别有一种趣味和技巧。因为用手指作画,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水墨效果。它的“误笔”往往是笔画所难得到的,点划线条更有金石气,墨韵更淋漓尽致,更能达到“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所以,有时画画手指画,对平时创作笔墨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昔年谢海燕教授观看过我的指画作品后,他给予我很大的鼓励。

  记者:林老师,请分享一下您步入美术领域的历程和契机是怎样的?

  林墨源:孩提时,我喜欢画画写写,临画小人书中的人和动物。上小学后,最喜欢的就是上图画课,所画图画作业,都被老师拿去“贴堂”,后来经常为学校的黑板报画插图。真正走入中国画艺术殿堂是在1968年,拜识了我的启蒙老师丁家光。那时我刚好18岁,丁老师虽比我年长10岁,但他的国画创作水平已很高。自那时起,我便在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学习并深入探索国画艺术。初学水墨虾,以练水墨的运用;后从“四君子”入门,练习基本功。至今近60年,我从未间断过对中国画创作的热情与努力。

  记者:名家的点拨让您的创作获得新启示,这些影响如何体现在您的作品中?

  林墨源:研学国画数十年,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传统”。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画种,代代传承,历史悠久。我学国画之后,最喜爱乡贤老前辈十万山人孙星阁老先生的艺术风格,他画作中点线的生命力深深地打动了我。说也奇怪,一见到他的画作,就激动不已,即产生作画的冲动。所以我昔年学画,受其风格影响很大。在长达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中,我有幸结识并深受揭籍书画界诸多名家如谢海燕、许奇高、刘昌潮、林受益、郭笃士、白丁、郑传科、竹园、秋岚等前辈的启迪与教诲,他们的艺术造诣让我获益匪浅。此外,黄独峰与范昌乾两位大师的艺术风格亦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艺术前辈们的创作风格无一不深深烙印着海派艺术的精髓与影响,因此,海派艺术风格也自然而然地融入我的创作之中。我的画作力求在传统的绘画基础上,融入时代气息。

  记者:我注意到,您近几年一直在探索创作乡土题材,请问您是如何将传统笔墨与现代人文相结合,赋予水墨作品全新的叙事内容与情感表达?

  林墨源:近几年来,我也画一些“难忘乡愁”为题材的国画作品。《揭阳古八景》展现历史悠久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古瓜籽池》映照着岁月悠悠,《揭阳古渡》讲述着往昔的繁荣与变迁,《涵元古塔》巍然屹立,见证着时光的流转与文化的沉淀。创作这些乡土题材画作时,我特别注意“乡愁”二字,力求使画面有传统,有古意,使人观后有一种“难忘乡愁”之感,也希望能以此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共同记忆,让乡愁得以传承与延续。

 

  个人简介

  林墨源,号抱湖斋主,1949年出生于揭阳。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理事等。1998年,作品《紫气东来》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1999年,作品《千秋岁月》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书画大展”优秀作品三百家;2006年,作品《珍珠情》获由广东省美协等主办的广东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优秀奖。著名画家谢海燕教授称其作品“恣肆放逸,清淳遒劲,兼擅指墨”。

  “一家之言

  随时代而运墨,师造化以求源。千年传统,必须继承。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挥个性,写我情怀,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雅俗共赏的作品。

  ——林墨源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