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打通对外“大动脉” …
·潮韵悠扬 乐享中秋
·巧手制作花灯 喜迎…
·中秋假期首日全国铁路…
·预计本月底基本完工
·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
·聚焦前沿、交流活跃、…
·铁路12306昨起开…
·农历八月十五,缘何叫…
·精心谋划互联示范项目…
·廉润家庭 清风同行
·“阅”见美好 悦享…
·浓情中秋节 关爱暖…
·当历史的尘埃飘落在一…
·利玛窦:庞大迷宫的探…
·偏见,比无知更可怕
·【新书荐读】
·洪阳河:近观三百年县…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榕江入海流·乡愁榕江”系列报道(13)
洪阳河:近观三百年县城,远眺四千载古窑

时间:2024/9/16

 

洪阳河流域图。阿 龙 制图

  暑气未退,炎热依旧笼罩着大地,但这丝毫阻挡不了“榕江入海流”报道组探索的脚步。带着好奇与敬畏,我们满怀热忱地来到了洪阳河,用心感受每一处风景、每一个故事,期待着能为读者揭开洪阳河神秘的面纱,展现它独特的魅力。

  洪阳河为榕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普宁市大坝镇大尖山南麓,由东而西进入洪阳镇后,改为由南而北流向,流经南溪镇和榕城区梅云街道,在神港注入榕江干流南河,全长24千米,流域面积189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95亿立方米。上游已建小一型水库9宗,小二型水库29宗,总库容2324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1.06平方千米。

  □记者 孙晓珊

  探寻古城遗迹,领略文化厚重之美

洪阳河自南向北流经普宁市洪阳镇。本文配照除署名外均由 林碧鸿 摄

普宁学宫位于洪阳河东岸。

富丽堂皇、古香古色的普宁城隍庙。

  洪阳河在骄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仿佛闪耀着光芒的绿丝带。河水缓缓流淌,潺潺向北,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们沿着河岸前行,来到普宁古县城洪阳的大街小巷,感受着秋风中夹杂的丝丝热气,洪阳城的宁静与美丽。

  据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宁设县,万历十四年(1586),定县城于洪阳。洪阳作为普宁县城至1949年,有363年的历史,是一座有着厚重文化沉淀的古城。按传统说法,在置县之初,需建三大官方标配建筑:学宫、城隍、县衙,即以之教民、保民、管民。报道组在洪阳镇政府相关人员的带领下,首先来到了普宁学宫。

  走进普宁学宫,仿佛踏入一段历史的长廊。历经400多年的岁月沉淀和风霜洗礼,学宫仍矗立于洪阳镇西村小巷中,是目前普宁境内绝无仅有的古代官方大型建筑。学宫背依小丘,前临内城河,保留明清宫殿建筑特色,雄伟壮观,古朴大方。其主体建筑依纵轴线排列,依次为照壁、棂星门、泮池(已填)、前厅、两厢房与庭院、大成殿、后院与后厅。主殿壁面有岳飞题匾“太和元气”。进门西侧有历经数百载的梧桐树、古井“龙珠甘泉”,右侧有魏忠贤生祠。后山有一座惠风亭,是1925年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胜利后,潮梅地区共青团第一支部的诞生地。

  “未建县衙,必先建学宫”,洪阳城最先布局建设的便是学宫。据介绍,普宁学宫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经数次重修扩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大修。民国九年(1920)设为县立第一中学。抗日战争时期,普宁一中迁往雨堂村,学宫改为国民党普宁县乡镇保甲长训练所。抗日胜利后仍为普宁一中校舍,后为洪阳联中校舍。2015年12月,普宁学宫由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学宫前的小溪南行、东转,过小桥,绕村舍,我们步行来到普宁城隍庙。城隍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赵勉周重修中堂及门楼廊庑。四十八年知县安定枚(镶红旗人)重修后堂两廊六司房舍,前后为三厅二天井宫殿式结构,共三进十一间,东西宽约27米,南北60米,总建筑面积约1620 平方米。前厅为三山门,门楼左右供奉马官,门风左右为千里眼、顺风耳,中厅正殿供奉城隍爷塑像。后厅分三殿,分别供奉城隍夫人、准提菩萨、十八罗汉、后土娘娘和十殿阎罗,体现了中国佛道儒合一的思想精髓。

  城隍庙设有正殿与后厅三间,有放生池,池中放养龟鳖,池两旁植木棉树,池中间有拱桥,正殿前天井植有参天古榕,正殿两旁廊庑供奉神像。整座城隍庙有大小佛神像共108樽。每年农历正月十七都会举办普宁城隍庙会,场面极其热闹。

  与城隍庙毗邻的是一座清康熙年间建立的文昌阁,因虎门销烟民族英雄林则徐病逝于此,今天已经辟建为林则徐纪念馆,供游人参观。

  踏访虎头埔古窑,见证粤东文明之光

虎头埔古窑陈列馆。  

  行走于洪阳古城区,300多年县城历史文化,都融汇在大街小巷之中。而历史更悠长的,是在洪阳河支流后溪的支流灰池水(即榕江三级支流)西岸、普宁市广太镇绵远村东南部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虎头埔古窑群。它的发现,将榕江流域的人文历史推至4000年前的夏朝初年。

  在广太镇政府相关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心怀敬畏地参观了虎头埔古窑群遗址。在绵远村虎头埔南坡的果林里,山坡周围的林木郁郁葱葱,窑址所在的斜坡前方有流水潺潺经过,显得十分静谧。

  据介绍,虎头埔遗址的首次发现应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早在1982年6月,普宁县文物普查队在虎头埔南坡首次发现古窑群,当年10月广东省指派考古队对虎头埔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初步发现了窑址。20年后,在国际知名汉学家饶宗颐教授的倡议下,揭阳市委、市政府广邀专家学者开展揭阳(榕江)先秦两汉考古课题,2003年初由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组成的考古队对揭阳文物展开复查,经过数月的发掘工作,终于揭开这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保存至今的窑群。虎头埔遗址近1万平方米,年代距今约4000年左右。发掘面积1225平方米,发现陶窑18座,6座坑穴,1座房址。陶窑沿虎头埔南侧坡角呈东西排列,分为平底圆形和斜坡形,斜坡形窑穴里有火膛、窑室,中间凸起有小平台,周边有环形火道。据专家考证,虎头埔古窑址密集的窑群展现了当时专业化生产的面貌,它与其他遗址存在着的商品交换关系,也印证这里的陶器生产(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商品交换已相当活跃。虎头埔古窑址是广东省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结构最清楚的古窑群遗址,被誉为“广东第一窑”,并命名为“虎头埔文化”。

  虎头埔古窑群遗址的发现,是粤东地区最早的人文活动见证,推翻了“粤东地区是蛮荒之地”的观点。“我们的先民,就在虎头埔的山头上烧制了大量的窑器,并用简易木筏将这些产品沿着附近的小溪进入洪阳河和榕江,销往各地。”当地村民告诉我们。陶器是人类从猿到人继石器之后的第二个发明,虎头埔窑群代表了4000多年前粤东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证明我们这里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孕育出自己的先进文化,粤东文明的发展与中原实现同步,并非“蛮荒之地”。

  下站预告:揭阳古城   

 

  水利榕江(15)

  河湖健康

  一、河湖健康

  随着20世纪末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人们开始重视对河流的保护,并提出了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维护河流健康。现代水利认为,健康的河流应该既是生态良好的,又是造福人类的河流,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河流。从这一意义上说,河流健康有两重含义:既有自然意义上的河流健康,也有社会经济意义上的河流健康,即人-水关系的和谐健康。

  2020年,水利部河长办印发《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并要求各地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工作。河湖健康评价是河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检验河长制湖长制“有名”“有实”的重要手段,是各级河长、湖长决策河湖治理保护工作的重要参考。该《指南》基于河湖健康概念从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生态系统抗扰动弹性、社会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建立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从“盆”“水”、生物、社会服务功能等4个准则层对河湖健康状态进行评价,有助于快速辨识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帮助公众了解河湖真实健康状况,为各级河长湖长及相关主管部门履行河湖管理保护职责提供参考。河湖健康分类是根据评估指标综合赋分确定,采用百分制,健康状况分为五类:一类河湖(非常健康)、二类河湖(健康)、三类河湖(亚健康)、四类河湖(不健康)、五类河湖(劣性状态)。

  二、榕江流域河湖健康状况

  2022~2023年,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别对榕江及其主要支流开展了河湖健康评价和水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根据上述调查成果以及河湖健康分类评价标准,榕江干流河湖健康评定为二类河湖,即处于健康状态。4个准则层评估情况为:“盆”准则层为健康状态,其中,河岸带宽度、岸线自然状况等指标得分评定为健康以上,河流连通性则较差;“水”准则层为健康状态,其中,生态流量满足程度为非常健康,水体自净能力、底泥污染状况达到健康,而水质是上游情况较好,下游及枯水期状况整体一般,尤其是下游2个国控断面,均出现超标情况,水质问题应加以重视并亟待提升;生物准则层则为亚健康状态,其中,鱼类保有指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和浮游植物密度均呈不健康状态,根据水生生物专项调查监测报告,与80年代史实资料相比,榕江流域鱼类群落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历史上是鲤形目种类数最多,鲈形目其次,而今外来入侵物种尼罗罗非鱼已成为榕江的优势种群;社会服务功能准则层为非常健康状态,其中,岸线利用、供水、水源地水质、碧道建设综合效益、公众满意度均达到健康及以上,表明绝大部分群众对母亲河榕江是满意的。

  另外,上砂水、龙潭水、石肚水、灰寨水、新西河水等榕江主要支流也处于健康状态,而榕江北河、洪阳河则为三类河湖,处于亚健康状态,需开展河湖健康保护与修复工作。

  三、展望

  党的十八大后,全国各地河流健康评价及修复进入高潮,在生态文明的感召下,水生态文明建设、河湖健康评估等工作快速推进。水利部和省河长办开展的河湖健康评估已经完成两期工作任务,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顺利推进,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效果。榕江存在天然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物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流域内各级政府、河长应将河流水系的治理和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开展截污导流、岸线绿化、河道清淤、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等工作。

  当然,维护河湖生命健康,更需要全社会广泛凝聚共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河流的风尚。社会公众是河流保护治理的参与者,也是水福祉的直接享用者,要树立尊重河流健康权利的河流生命价值观,坚持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生产方式。

  各级河长是河湖健康的守护者和代言人,要将维护河湖健康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求贯穿于法律、战略、政策、规划等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河湖健康的关系;要坚持多部门协作,致力于维护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

  文字整理:钟伟强 潘彬彬

 

  总策划:蔡淡群

  总统筹:袁海生 袁惠亮

  统筹:杨燕斌 魏乐珊 李文胜

  协调:李统国 刘七华 刘汉立 文立刚

  执行:钟伟强 郑培亮 李伟城

  统筹策划:苏迎波 蔡逸龙 林宝凤  林广州 卢旭锐 黄晓鑫 钟 杰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