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帅
年终岁尾,我们公司组织员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特意聘请了外部机构的一位资深讲师。外聘讲师站在台上还没开课,便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当我们依惯例把手机调至静音模式时,他居然要求我们把手机放到指定的“养机场”,不到中场休息,谁都不能看手机。这下我们可傻眼了,望着表情严肃的讲师,大家极不情愿却又无奈地上交了手机。一整天的培训,讲师授课可谓精彩极了,身边少了手机的干扰,大家的培训效果也尤为显著。培训结束时,同事们纷纷感叹:看来,手机真的没那么重要啊!
傍晚回到家,女儿正在书桌前写作业。看着女儿端正笔直的背影,我竟有种久违的感动,内心不免涌起深深的懊悔和自责。记不清有多久了,每天晚上,我和爱人都背着女儿偷玩手机,丢下女儿自己写作业,还经常嫌她学习效率低……
当天晚上,我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新的一年,把手机放进“养机场”,陪女儿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女儿听完开心得不得了,并说出了潜藏已久的心里话:“爸爸,每次去您房间,发现您和我妈紧溜儿扔下手机的尴尬样,我心里别提有多别扭了。”女儿话音未落,爱人的脸已经有些红了。是啊,很长一段时间,我俩总是为白天的忙碌工作找理由,试图用玩手机的方式“减压”,可除了越来越差的视力,越来越酸痛的颈肩,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而女儿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还要完成当天的作业和第二天新课的预习,我们的懒散状态,对女儿的教育又怎能让女儿心服口服呢?
说到做到,晚饭过后,我把家里的一张旧书桌搬到了女儿房间,与女儿背对背成了“同班同学”。为了不留“后路”,我还特意把“养机场”设在女儿房间的窗台上,并由女儿担任监督员。当然,手机放进“养机场”前,我没忘叮嘱爱人事先发个朋友圈,提醒圈中好友:晚上不玩手机、不看微信,有急事,打电话。
宁静的夜晚,坐在久违的书桌前,一杯淡茶,一本早就想读却一直被忽略的文学名著,竟然成了我的全部。柔和的灯光下,纯白的纸页,透出淡淡的墨香,背后的女儿笔尖碰触纸面发出的“沙沙”声颇像奋进的鼓点,为我们的新年计划助力。隔壁房间里,爱人又取出了搁置已久的十字绣,一针一线,绣出了内心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此前推出的“双减”政策,让女儿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统筹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经由我的手里传递给女儿,我们父女之间有交流、有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偶尔,爱人也会端着水果进屋参与其中,窗台那边“养机场”里的手机虽静默不语,却见证了我们一家三口的甜蜜和温馨。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女儿如沐春风,信心倍增,学习效率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新年伊始,我和爱人选择了跟手机“断舍离”,用陪伴的方式重新找回久违的美好和温暖。放下手机,看见爱,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