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小鸣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时代课题下,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技术专家张新功以“向废物要资源”的创新理念,带领团队致力于攻克世界性的污染难题,创新研发出多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从创业初期放弃高薪岗位,到将企业发展与“无废城市”“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深度绑定,张新功的每一次选择都彰显着他胸怀“国之大者”的担当,为双碳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用科技破解废塑料循环利用难题的“绿色先锋”。近日,张新功荣获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瞄准“白色污染”,开启技术攻坚
塑料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严峻环境挑战,传统处理方式存在高污染、低效率等弊端。张新功敏锐捕捉到废塑料资源化利用的战略价值,自2017年起,他率领团队踏上了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术的原始创新之路。
“我们的目标是让废塑料从‘环境负担’变为‘工业资源’。”据张新功介绍,他带领科研团队昼夜攻关,历经2000多个日夜的探索,成功研发出“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术”。该技术可将低值混合废塑料转化为三烯三苯等高附加值化工原料,解决了传统裂解技术能耗高、产物杂质多的难题,使废塑料转化率达到85%以上,不仅成功攻克混合废塑料高效处理这一世界性技术壁垒,更在全球化学循环领域竖起了全新的产业标杆。
全产业链布局,打造循环经济
由张新功推动建设的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性项目于今年4月成功点火。 这个总投资15亿元的项目,是全球首套规模化采用CPDCC技术的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装置。以年回收裂解5000万吨废塑料计算,可节省2.5亿吨原油消耗量,相当于中国每年原油进口量的30%,同时减少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产出的液化塑料裂解气、塑料裂解轻油等产品可直接供应下游石化企业,形成“废塑-化学品-新材料”的绿色全产业链闭环,并已成功通过ISCC国际认证。在张新功的带领下,CPDCC技术的工业化不仅彰显了中国环保科技企业攻克“白色污染”的创新能力,更重新定义了废塑料的资源属性,同时,张新功前瞻性布局废塑料回收网络,形成工业端、生活端、农业端“三端协同”的回收体系,预计未来可覆盖华南地区60%~80%的废塑料回收量,助力我国实现“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目标、践行“双碳”战略。
“从0到1”的科研精神
2009年,当国内废催化剂处理还停留在“填埋为主”的粗放阶段,张新功便已带领团队搭建起世界首套FCC废催化剂复活装置,这项技术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让中国在废催化剂资源化领域从“跟跑”直接跨越至“领跑”。
2017年,面对广东石化高硫石油焦制氢灰渣处置这一“卡脖子”难题,张新功再次选择“从零开始”。在没有任何工程案例参考的情况下,他带队攻克了灰渣中钒镍元素高效分离等关键技术,仅用13个月就在揭阳建成全球首套40万吨/年处理装置,实现灰渣“零填埋”的同时,打破了我国钒镍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2024年,20万吨/年废塑料裂解装置在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正式落地,张新功再一次取得“从0到1”的突破,推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资源创造”。
筑梦南海,放眼世界在大南海石化工业区这片沃土上,不仅是20万吨/年废塑料裂解项目的落地之处,更是张新功心中“世界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起点。他在推动项目落地的同时,摇身一变成为揭阳“招商大使”,凭借他在环保产业链方面的影响力,为揭阳牵线搭桥,推动优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促共赢。
目前,AAC板材制造厂等多家相关企业已相继落户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链式效应。当某国际化工100强企业提出高价购买废塑料裂解技术时,张新功果断拒绝:“比起技术转让,我更希望你们带着资金和团队来大南海建厂,这里有完整的产业配套和政策土壤。”这种“筑巢引凤”的理念,正让大南海石化工业区蝶变为汇聚技术、资本、人才的国际化绿色产业生态圈,为揭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如今,张新功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无废地球”的蓝图上,书写着中国环保人的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