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用尊重的语气说话,这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也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的道理。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何 琳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品质。然而,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缺乏边界感,表现出不懂得尊重的行为,如打断别人说话、对长辈无礼貌或对同伴缺乏基本的礼貌等,这让家长感到头疼,更担心这会对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家长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呢?汕头市乐见田心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认为,帮助孩子学会尊重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家长要耐心陪伴,多沟通、理解和尊重孩子,并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引导以及合理的规则设定等措施,培养孩子的尊重意识,让孩子形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多种因素造成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
孩子为什么会不懂得尊重他人呢?在陈洁婷看来,这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可归结为认知发展、家庭引导、环境影响等方面。
在认知发展方面,陈洁婷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可能会试图挑战权威,以证明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因为认知上的局限,孩子对“尊重”的概念理解不足,比如不明白“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等,更难意识到“他人的感受与自己同等重要”。而且这时孩子可能还没有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当其感到沮丧、愤怒或受挫时,就会以不尊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家庭引导方面,陈洁婷表示,首先是家长的示范不足,比如家长自身经常对他人表现出不耐烦、指责或轻视,孩子会模仿这种互动模式,认为这是正常的沟通方式。其次是亲子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误解和冲突,孩子可能因此感到被忽视或误解,从而产生不尊重的行为。再次是家长在教育方式上过于严厉或过度溺爱,过于严厉可能会导致孩子用“不尊重”反抗权威,或误以为“强势”就是正确的相处方式;而过度溺爱会让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他人的付出“理所当然”,缺乏体谅他人的意识。还有,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没有设定清晰的界限,或者对孩子的不当行为缺乏适当的纪律措施,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模糊“尊重行为”的标准而产生“不尊重行为”。
在环境影响方面,陈洁婷认为,首先是社交圈子或媒体的不良影响,比如孩子在其中接触到不尊重长辈、“嘲笑他人缺陷”等行为,或从网络、短视频中看到不尊重他人的场景,可能会模仿并认为这是“合群”或“有趣”的表现。其次是缺乏共情体验,若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被尊重”的感受(如经常被忽视、否定),就难以理解“不尊重”对他人的伤害。另外,学业压力和竞争可能导致孩子感到压力过大,他们可能会将这种压力转嫁到他人身上,表现出不尊重的行为。
让孩子在尊重氛围中学会尊重
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家长该如何引导呢?陈洁婷指出,家长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家庭互动模式、明确规则、做好示范等,通过这些简单却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
言传身教,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陈洁婷认为,孩子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让孩子在尊重氛围中学会尊重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因此,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会尊重孩子。在生活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切忌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的隐私,只要不涉及道德原则的“小秘密”,就不追究、不揭穿,应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天地”;家长要与孩子多进行平等沟通,允许孩子拥有并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多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去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即使孩子犯错,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贴近孩子,走进其内心,让他们切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同时,不强迫孩子在亲友面前“表演才艺”或分享物品。只有感受到尊重,孩子才会认识尊重、学会尊重。
孩子们往往会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父母。陈洁婷表示,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尊重”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尊重他人的态度,让孩子看到各种表达尊重的方式,比如在与家人朋友交流时保持耐心和倾听,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这些具体的行为示范,孩子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尊重的重要性,并逐渐内化这种价值观。生活中,家长若错怪了孩子,要学会主动认错并真诚道歉,切忌顾及面子知错不改,这不仅不会降低家长的威信,还会赢得孩子的尊敬,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近一步。
陈洁婷指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比如教育孩子上学时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遇到熟人要热情打招呼、请人帮助时要用礼貌用语等;同时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亲朋好友的性格、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正确看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多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孩子才会明白别人也有好的方面值得学习,才会懂得尊重别人。
除身教外,言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陈洁婷指出,家长可以通过讲关于尊重的哲理故事、观看教育视频等方式向孩子传递尊重的意义。例如,可以讲述历史上著名人物因尊重而获得成功的故事,或者分享一些因为不尊重他人而导致负面后果的真实案例,引发孩子的兴趣与思考,让他们明白尊重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明确界限,及时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陈洁婷看来,制定明确清晰的家庭规则是培养孩子的尊重意识、养成尊重他人习惯的有效手段。因此,家长要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制定行为规则,明确界限,比如不在别人讲话时插嘴、不给同学起外号、与他人用餐时不玩手机等。规则应当简单明晰且易于执行,让孩子清楚不尊重他人是不可接受的;同时要明确违规的后果,比如提前约定“如果对奶奶大吼大叫,当天不能玩平板电脑”,而不是事后怒斥“你怎么这么没礼貌”。
陈洁婷表示,规则制定不仅要让孩子参与,而且要让孩子明白这些规则为什么重要,明确底线界限。执行时,对于遵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如表扬、小奖励);反之,则要及时进行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过程中,要立场坚定,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尊重他人的,是不被允许的。同时,也要给予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鼓励向被冒犯者道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尊重源于同理心。陈洁婷认为,要引导孩子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想法,凡事不要强迫别人,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很重要。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或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体验到被忽视或不被尊重的感受。当孩子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理解别人的感受,并逐步学会体谅和关心他人的情绪、尊重他人的意愿。
陈洁婷认为,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不仅要有好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当孩子回家发脾气或抱怨他人时,家长不要附和或跟孩子一起攻击他人,而要冷静帮助孩子平复情绪;待孩子平静后,客观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引导孩子如何以和平和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包括倾听技巧、非暴力沟通和协商等方法;同时鼓励孩子在发生冲突或不尊重行为后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了他人,并考虑如何改进。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用尊重的语气说话,明确地表达“应尊重他人”,比如告诉孩子说“我不喜欢你用语言去伤害别人”或“你应为说过的伤人的话道歉”等,这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也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