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旭莹 苏章豪
普宁已故作家陈竞飞(1933~2012),生前在文化界是个多面手,以历史学副研究员之身,横跨戏剧、方言研究、地方历史人物研究及文学创作多个领域,成就斐然,为潮汕文化留下了丰厚遗产,其卓越贡献至今仍熠熠生辉。
潮剧创新,海内外广流传
陈竞飞是潮剧创作领域的一座高峰。1994年,其《陈竞飞戏剧选》与《陈竞飞诗文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同时推出,总计82万余字。知名评论家郭华曾感叹,同一作者、同一时间、同一省级出版社同时推出两版书,“在潮汕地区的作家中似乎还找不出第二人”。
其中,创作于1984年的大型现代华侨题材潮剧《金龙银凤》,开拓了潮剧反映华侨生活的新领域,堪称我市潮剧史上一座熠熠生辉的丰碑。该剧剧本发表于《南粤剧作》1984年第2-3期合刊上,经当时普宁潮剧一团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1984年参加汕头市专业剧团戏剧调演,获得创作一等奖和演出奖。同年10月,又被选拔代表汕头市参加广东省首届艺术节演出,更是饮誉羊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纷纷撰文盛赞其为“新时期文艺园地绽开的一朵新花”,著名剧作家李志浦特填词《调寄〈小重山〉》祝贺,并被收入《广东省戏剧年鉴》。广东电视台曾五次全剧播放,泰国曼谷丽风录影公司制成影碟发行东南亚,成为广为流传的潮剧经典。
深耕方言,奠定方志基石
作为潮剧剧作家,陈竞飞对潮汕方言同样有着精深研究。1995年,陈竞飞与中山大学陈小枫合著《普宁方言志》,系统梳理普宁方言的词汇与语法,该书对普宁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分门别类举例应用,学术价值显著,被1995年《普宁县志》及2011年《普宁市志》的语言部分采用。
其个人著作《潮汕方言同音字词》更见功力,书中校正了普宁特有方言字“坛”的第三个读音(归入“温”韵,“蚝温”切),并首次指出“姆”韵为普宁独有(如“婶姆”“拇指”“唔知”),填补了潮语研究空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钩沉历史,还原名将方耀
陈竞飞亦是地方历史研究专家,尤精于清代广东名将方耀研究。他撰写的《方耀传略》《德安里》等文载入《潮汕百科全书》,并著有《方耀其人其事》。在民俗文学家薛汕教授建议下,他克服困难,成功校订珍稀藏本潮州歌册《方提台(方耀)大人歌》(12万余字),后易名《方耀传奇》,于2004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此后,他笔耕不辍,相继推出中篇历史传奇小说《军门方耀》(2008年)及14场大型历史传奇潮剧《方耀与白狗精》(2012年),均由文联出版社出版,生动还原了这一历史人物,被汕头大学陈占山博士誉为“方耀研究的专家”。
抱病创作,讲述华侨故事
陈竞飞对华侨题材怀有深厚情感,源于其侨眷身份及家族侨居东南亚的经历,积累了大量的华侨、侨乡、侨眷的动人故事。退休后,他抱病历时四年创作长篇华侨题材小说《侨心园三部曲》。初稿因病情被迫中断,仅交代故事梗概后由香港红荔书画会出版。病情稍缓,他即冒着酷暑,以惊人毅力补充完成最后三章近3万字,终使全书于200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完整面世。《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专文宣传,足见其影响。
陈竞飞以其多领域的辛勤耕耘和丰硕成果,深刻诠释了对潮汕文化的赤诚与担当。他的离去是潮汕文坛的巨大损失,但其留下的璀璨文化遗产,将永远被铭记与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