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伟娜
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是小学高年级“句式变换”教学的重要内容,二者语义同向但表达力度不同:肯定句直接陈述肯定意思(如“他完成了作业”),语气平实;双重否定句通过“不……不……”“没有…… 不……”等否定词叠加,表达更强烈的肯定(如“他不得不完成作业”,突出“必须完成”的必然性)。统编版教材将其安排在四、五年级,如四年级《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帮助人类”与“普罗米修斯没有不帮助人类”,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中“我们记住了历史”与“我们不能不记住历史”。这类编排契合高年级学生“从简单表达向精准、有力度表达”的需求,也为后续习作、演讲的“语气强化”“情感凸显” 奠基。但实际教学中,二者的转换仍存在不少难点,下文对此展开分析并提出突破策略。
一、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教学的核心难点
(一)概念理解难度大
小学生理解双重否定句概念存在障碍:肯定句表述直接,易被理解;但双重否定句的“否定叠加” 结构(如“不…… 不……”),常让学生误读为“单纯否定”,忽略其“通过否定强化肯定语义”的本质,难以把握深层逻辑。
(二)逻辑转换能力欠缺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能力尚未成熟。而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转换,需突破“直接肯定”思维,建立 “否定+否定=肯定”的认知:既要判断原句核心语义,又要选恰当否定词叠加,确保语义不变、语句通顺。例如转换“他是个好孩子”时,多数学生因无法构建“否定词包裹肯定语义”的逻辑框架,常出现“无从下笔”或“语义偏离” 的问题。
(三)脱离语境盲目转换
部分学生能完成表面转换,但易机械套用结构、脱离语境。如将“我不得不承认这次考试没考好”改为“我承认这次考试没考好”,仅剥离“不得不”,却丢失原句“无奈、遗憾”的情感,导致转换后语义正确,但丧失情感表达功能。
二、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教学的突破策略
(一)语义拆解:搭建 “否定→肯定” 认知桥梁
采用“语义拆解法”,先明确“双重否定句本质=否定词+基础肯定语义”,再通过例句分步推导。以“没有人不被海力布的事迹所感动”为例:第一步,提取核心肯定语义 “所有人都被海力布的事迹所感动”;第二步,拆解否定结构——内层 “不被海力布的事迹所感动”(否定核心语义),外层“没有”(否定内层语义);第三步,反向推导“否定 +否定=肯定”,且语气更强烈。通过 “拆解→推导→关联”,让学生直观理解“双重否定=肯定+强化”,突破认知障碍。
(二)结构化训练:培养逻辑转换思维
借助“思维导图”设计结构化训练,搭建转换框架:以 “肯定句核心语义”为中心,延伸“确定核心意思→选择否定词→嵌入验证语义”三个分支。结合“他按时完成了作业” 实操:先定核心“他按时完成作业”,再用“不得不”叠加为“他不得不按时完成作业”,最后对比语气差异。将抽象逻辑转化为“可操作、可验证”步骤,降低思维负担。
(三)情境教学:关联“句式与情感”表达需求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情感功能。如“班级评优”情境中,先问“大家想不想得优秀小组?”(学生答 “想”),再引导用“没有一个小组不希望获得这个荣誉”表达,对比突出“没有……不……” 更能体现 “强烈愿望”:“道歉反思”情境中,将“我承认自己做错了”转换为“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做错了”,让学生感知后者更显“诚恳与愧疚”。通过情境对比,让学生明白转换需匹配语境情感需求。
总之,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 “理解逻辑、关联语境”中掌握方法,而非死记规则。教师需结合小学生思维特点,用“语义拆解降难度、结构化训练培逻辑、情境教学联需求”的策略,将抽象语法转化为实践体验,帮助学生从“会转换”进阶为“善运用”,实现语言表达精准性与情感丰富性的提升,为语文综合素养奠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