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10月23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人体易受寒凉侵袭。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中医院内五科副主任郭壁周,为市民解读霜降时节的养生要点。
□记者 池 妍
养生 “三防三养”,顺应节气护健康
谈节气与健康:外寒渐重,内燥未消,是霜降养生核心矛盾
“霜降时节,自然界呈现‘阳气敛藏、阴气渐盛’的特点,人体也会随之出现相应变化。”郭壁周介绍:“此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外寒内燥’,很多人会出现口干唇裂、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同时又因受凉引发感冒、关节疼痛,这是养生需首要应对的矛盾。”
他进一步解释,从中医角度看,霜降对应人体“肺”与“肾”两大脏腑。肺主气司呼吸,与秋气相通,易受燥邪损伤;肾主封藏,是阳气根本,霜降后需注重养肾以储存能量,为过冬做准备。
讲养生要点:“三防三养”,从起居到饮食全攻略
谈及具体养生方法,郭壁周将其概括为“三防三养”,用通俗的语言给出实用建议:一防“寒邪入侵”,养好阳气。注重“衣”:遵循“春捂秋冻”但不盲目冻,尤其要护住颈肩、腰腹、脚踝3个部位,老人、儿童及关节炎患者建议提前穿上秋裤、戴围巾。调整“住”:夜间睡觉时关闭窗户,避免“贼风”入体;可适当减少开窗通风时间,每次通风以15~20分钟为宜,保持室内温度稳定在18~22℃;二防“秋燥伤肺”,养润身心。饮食“润”:推荐多吃梨、银耳、百合、萝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可煮制百合银耳羹、川贝炖梨等食疗方;少吃辛辣、油炸食物,以免加重燥邪。起居“静”:秋季宜“收”,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津液耗损,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忌喝冰水;三防“情绪郁结”,养好心情。“霜降后万物凋零,人易生‘悲秋’之情,长期情绪低落会影响肺气宣发。”郭壁周强调,可通过登高赏秋、与朋友交流、听舒缓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助力肺气通达。
给特殊人群建议:慢性病患者需“量身定制”养生方案
针对老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郭壁周特别提醒: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避免因气温骤降引发病情波动;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甜食摄入,同时注意足部保暖,预防糖尿病足;脾胃虚弱者可在粥中加入山药、莲子,健脾养胃,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加重肠胃负担。
“养生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霜降养生不必追求复杂方法,将‘三防三养’融入日常,就是对身体最好的呵护。”
采访最后,郭壁周表示,若出现持续干咳、关节疼痛、情绪低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调理,为平安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