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从京冈走出了一位仁人志士孙丹崖,他在日本东京留学时,结识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任同盟会广东分会会长,参与了推翻清朝的一系列行动,并率起义军光复潮汕地区。后来由于袁世凯称帝,他遂解甲归田,1923年回到家乡从事文教工作,在京冈创办学校,培育了一大批精英知识青年,为地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3年初夏,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孙丹崖位于京南村的故居,探访其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传奇一生。
孙丹崖故居位置图。阿 龙 制图
□记者 潘彬彬
留日志士,加入中国同盟会
孙丹崖(1871~1943)。
孙丹崖故居。阿 龙 摄
清同治九年(1871),孙丹崖出生于京冈,族名业受,字谦,号光庭。自幼,孙光庭便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彼时,民主思潮广为传播,清廷腐败,人民痛恨,正值青年的孙光庭与同乡其他读书青年人一起接受了新文化,萌发了民主思想,常有些反对封建迷信情绪表现于言论和行动上。当时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日本等地与华侨酝酿反清行动,与国内爱国人士广泛联系。
孙光庭此时和其他爱国民主青年一样,已觉悟到必须走西方民主的道路,推翻清廷统治才能拯救中国,于是毅然东渡日本,并起名“丹崖”,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时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人,进一步解放思想。
1905年7月,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革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来自中国各地的代表和留日学生共约100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推举孙中山任总理、黄兴等任庶务,并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革命纲领,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而总部则设在东京。
因受新思想的影响,孙丹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任同盟会广东分会会长,就此开启了其为国家独立、人民民主、民族振兴而坚强奋斗的光辉岁月。
奉命回国,发动起义光复汕头
汕头市金平区石炮台街道崎碌石炮台。资料图片
孙丹崖参加同盟会后,把推翻清王朝作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留日期间,他还曾在东京郊区青山练兵场学习军事技能达半年之久,接受军事指挥训练,为日后革命起义做准备。
1911年春,孙丹崖奉命从东京取道回国,准备参加“三二九广州起义”,然而其在回穗途中听说起义失败,立即转道回潮汕,联络各地同盟会员许无畏、萧公溥、黄虞石、吴子寿、卢青海等人聚集革命力量,并在汕头道济小学设据点,发动群众,组织力量,策划再起事。当时京冈有孙良拱、孙如有、孙友敬、孙芎等一批青年参加革命组织。
在家乡渔湖,孙丹崖与农民革命组织“三点会”成员,经常到梅兜村志远轩书楼开会,准备举事推翻清廷(可回看本系列第88站“梅兜”)。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起义,海内有志之士,各依地区,聚集一处,急起响应。岭东革命同志多聚集于汕头,为统一行动,汕头革命党人成立统筹部,张醁村(解放后曾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为部长兼起义军临时司令,孙丹崖为副司令,谢鲁选、黄虞石掌编制,王翌黄、陈励吾掌军务。彼时,潮籍革命志士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他们聚集于岭东同文学堂,筹谋策划,待机起义,光复汕头。
时任汕头警察局局长的黄虞石不满清廷的统治,倾向革命。孙丹崖派革命党人曾幸存与之联系,黄虞石表示起义之日,他将会抑住全汕头埠警察,不予抵抗。统筹部认为机不可失,因清廷当时在汕头无驻兵,只在崎碌石炮台有守台勇士数十名,较有力量是全汕头埠有数百名警察,且配有颇为实力的枪械,如果起义时警察不予抵抗,那么光复汕头大有希望,因而,统筹部决定于11月9日发难。
11月9日这天下午,孙丹崖集合数百革命同志,一马当先驰往崎碌石炮台及海天寿等处,接收防军的军械,并迅速挥军占领电局、银行、盐运分司衙门、道台衙门和交通运输机关,一举控制了潮汕铁路,各事完毕,孙丹崖果断率部涌入旧道台行署,公开打出起义的旗号。由于事先有准备,孙丹崖所率队伍如入无人之境,打得道署的人措手不及,见大势已去,只得举白旗投降。11月10日,汕头宣告独立。旋即,统筹部成立粤东革命第四军,选举张醁村为司令、孙丹崖为副司令兼执法官、谢鲁选为参谋长、张则通为秘书官,派杨日新监守银行,曾幸存监守交通银行,陈玉潜、林汉章负责邮电部门,高绳芝管理民政,控制了整个汕头埠的政权。
汕头光复后,市民大为高兴,前来犒军,孙丹崖部随即整顿市容,并派员巡查揭阳、潮阳、澄海、南澳等地,同时赶紧筹备物货,马不停蹄地于11月12日沿潮汕铁路进军潮州。
为民除害,潮汕全面光复
潮州市湘桥区湘桥街道镇海楼(重建)。资料图片
潮州是潮汕府郡,彼时任潮汕府尹的陈兆棠被清廷视为要员,委以重任,此人生性狡猾阴险,眼看潮汕各处先后光复,革命军陆续进入潮州城,表面上他放低姿态,欢迎革命军,暗中却加紧布防,妄图藉潮州府署前门的镇海楼,负隅反抗。
孙丹崖率革命军来到潮州后,驻扎镇台署。开始由于革命军内部步调不一致,一时难以制服陈兆棠,眼看潮州市面混乱,孙丹崖部于11月18日发出四言告示,文云:“蓄发编辫,满清陋制,豚尾垂肩,供人弄戏。二百馀年,锢习未替;民族光复,理宜毁弃。若不自动,令军民代雉;如敢违抗,定遭咎戾。”孙丹崖严令人民剪发,以示与封建势力割裂,并派人上街实行代剪。时学生军教练员翁敏,兵士萧娘清共8人上街代剪,陈兆棠闻悉,竟出头干预,捕杀这8人。事情发生后,孙丹崖怒不可遏,各部革命军也愤愤不平,原驻在道台署的张醁村司令立即移师镇台署,同孙丹崖联合办公。孙丹崖一方面命军人把8人尸体葬于金山顶马公墓后(今称辛亥潮州起义八烈士坟),另一方面同张醁村定策烧镇海楼,誓要灭了陈兆棠,为死难烈士报仇。
11月20日,革命军同仇敌忾,在张、孙的亲领下,打响了攻打镇海楼一仗。革命军来到镇海楼,因楼高森严,从下攻上,难于取胜,孙丹崖察看地形,派出黄作舟带一队军民,事前由县署前越后墙攻入,到府署作为内应;外面民军用水栉喷射煤油上楼,然后纵火焚烧,并以枪弹助攻。一时之间火光四起,镇海楼处于枪林弹雨和熊熊烈火之中,顷刻楼倾,陈兆棠腹背受敌,只得仓皇逃匿。
革命军攻下镇海楼,却不见陈兆棠,甚觉遗憾,于是悬赏捕捉,之后陈兆棠终于落入军民手中。但是,当时西南关各国教堂将以各国领事为名,要将陈兆棠保释出来。对此,张醁村、孙丹崖马上召开军部会议,决定先发制人,处决首恶,于11月22日在潮州镇府前把罪恶贯盈的陈兆棠枪决了,为民除去一大害。潮汕全面光复。
解甲归田,从事教育事业
京南凤岗书院旧址。1939年孙丹崖于此创办培英小学,并为校长。阿 龙 摄
潮汕全境光复后,各县的首领及汕头、潮州的民军指挥者各自恃功,分兵征占各县,不服从张醁村率领的粤东革命第四军的统领,潮汕陷入“十三司令”各自称雄的时期。“十三司令”即张醁村、何子因、刘任臣、辛子基、梁金鳌、高绳芝、孙丹崖、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方次石、余既成、方云藻13人。为了理顺这种混乱局面,孙丹崖曾被推举为军政长,但仍很难控制群雄争据。直至1911年底,广东护军使陈炯明派虎门统领陈宏萼到潮汕任安抚使,几经反复才改变这种群雄并立、混乱不堪的场面。
民国肇建,然不久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张勋复辟,政事动荡。孙丹崖见状弃甲归家,后听闻孙中山在上海,遂赴上海继续追随孙中山。之后陈炯明叛变革命,反对孙中山北伐,即令他的部属盘踞东江潮汕,筹措军饷,以与孙中山抗衡,期间残杀民军首领,革命军被迫解散,孙丹崖闻讯愤而离开军政界,于民国十二年(1923)回到京冈从事教育事业,曾先后在省立金山中学、溪东中学任教,主办揭阳中山中学,负责揭阳孙文学会会长一职,后又在京冈创办培英小学,为家乡培育英才。
民国三十二年(1943),孙丹崖病卒于京冈,享年七十有三,有子女各一。
热忱爱国,不朽精神永流传
孙丹崖故居“崇德堂”,匾为孙丹崖手书。阿 龙 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孙丹崖作为孙中山忠实的追随者,在孙中山的影响下,不断超越自我,由普通群众成为民主主义革命者,并带领着族人走上革命的道路。孙丹崖的热忱爱国为家乡京冈播下了一批革命种子,为揭阳革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年78岁的京南村民孙锦波的父辈是孙丹崖邻居,孙锦波虽然未曾见过孙丹崖,但自小便经常听父辈讲述孙丹崖的革命故事,对孙丹崖十分景仰。他告诉记者,孙丹崖是乡里出了名的好脾气,平时温和待人。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在京冈,谁家有个纠纷,大家都愿意让孙丹崖来评理。正是由于他的公平公正、为人正气厚道又善于调解矛盾,才让孙丹崖在乡亲们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才能在动荡年代一呼百应,带领着族人干革命。
如今,孙丹崖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永传于世,是京冈历久弥新的人文瑰宝,永远激励着家乡人民不断奋发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