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元宵节大闹大名府”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威武雄壮、豪放粗犷、刚劲雄浑闻名遐迩,融舞蹈艺术、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表演场面恢宏、阵势多样、套路多变、气势磅礴,获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之美誉。
普宁英歌分快板、中板、慢板三种流派,有鲜明的民间文化特色,尤其是英歌脸谱、服饰、道具,蕴含了潮汕文化和京剧艺术的精华,在众多的地方特色文化中独树一帜。
普宁英歌内容取材于《水浒传》“元宵节大闹大名府”的故事,讲述正当元宵节大放花灯的时候,一群梁山好汉斗智斗勇把卢俊义等人从狱中劫出的故事。

影响
历演不衰、世代流传,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
300多年来,英歌舞在普宁历演不衰、世代流传,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
每逢新春、元宵等佳节或重大喜庆之日,英歌锣鼓声响遍城乡村寨,所到之处,男女老幼闻声而至,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2006年,普宁英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
普宁上规模英歌队有70多支,古老的民间艺术薪火相传
多年来,我市不断打造和弘扬、振兴普宁英歌这一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使古老的民间艺术薪火相传,焕发出新的亮丽光彩。
目前,普宁较具规模的英歌队有70多支,其中,流沙西街道的南山英歌、燎原街道的泥沟英歌、里湖镇的富美英歌等较为突出。近年来,有些地方还组建起了少年英歌队、女子英歌队。
普宁英歌,在一代又一代英歌人的不懈努力和匠心传承中,以矫健的步伐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前行,从广场走向了舞台,从乡村走向了世界,从普宁的乡间,舞进北京奥运会,亮相上海世博会,惊艳北京世园会……

成绩
活跃在大江南北,多次走出国门, 勇摘“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以英歌为代表,普宁市多次被命名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早在20世纪50年代,普宁英歌便参加全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演,享誉京华。此后,普宁英歌活跃在大江南北,并多次走出国门。在全国、省级广场舞、民间舞、艺术花会、民间艺术汇演等比赛中获得金奖、银奖,并多次应邀参加各类大型节庆、研讨、传播、交流等活动,2022年9月,普宁英歌更是勇摘“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普宁英歌突出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文 字:蔡烨华
摄 影:郑楚藩 涂英鹏 黄志辉 陈华南 张声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