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霞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孩子从小就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低年级学生因为受到识字量、理解能力、阅读方法等方面的限制,阅读能力相对低下。因此,通过各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意义重大。本人综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几项措施。
一、阅读教学,从朗读训练开始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刚接触朗读,还未掌握朗读方法这个问题,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通过引导、示范让学生了解朗读的方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加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大胆、大声读,教师可建立微信群,鼓励学生把自己朗读的视频发到群里,从而带动学生朗读的热情,知道自己的不足,同学间也可以互相学习。
二、指导课外阅读,感受阅读的美好
有人把“读”比作蜜蜂采蜜,把“写”称作蜜蜂酿蜜,这个比喻不仅说明了读和写的关系,还说明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一个过程。低年级学生在掌握了拼音这套识字工具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接触课文以外的文章,感受阅读的乐趣。比如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配有拼音的课外读物,如:《每天都有好故事》《安徒生童话精选》《木偶奇遇记》等,鼓励他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去阅读。请家长把学生每次阅读的书目和页数在“阅读存折”上登记,借助“阅读存折”奖励多读书的孩子;在班上举行讲故事比赛,评出“故事大王”进行奖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举行手抄报比赛,让学生通过手抄报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样既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又让他们体验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三、“亲子阅读”和“同伴阅读”相结合
“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以阅读为纽带,共同学习,一同成长。单纯只有学校参与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常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无法感同身受的情感等问题,如果有父母的参与和帮助,一定会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鼓励家长多陪伴、多沟通。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阅读,家长可以陪伴,可以交流自己的体验和看法,但是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特级教师李祖文在《对儿童阅读的七个追问》一文中指出:“即便是亲子阅读,父母也要和孩子成为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引导孩子读书。”而“同伴阅读”则是同伴之间通过合作的形式,对整本书进行探究、阅读、理解、感悟的过程。鼓励同伴阅读,同时鼓励同伴间有不同的看法,让孩子在同伴面前学会表达观点、交流读后感,思想也能因碰撞生出美丽的火花。
四、低年级的遣词造句,从模仿开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仿写课文里的句子,通过比较、品读来促进互相学习;还可鼓励、指导学生仿写阅读过的书籍中的儿童角色,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点困难,但是学生如果肯尝试,无论写得怎样,家长和老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学生就会因此增强信心,提高兴趣。
五、激活学生绘画的兴趣,轻松导入写话训练的意境低年级学生入学之前,就萌发了绘画的兴趣,涂涂抹抹画出了形象可爱的动物、植物,他们把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生活用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那是无忧无虑,轻松而又愉快的。到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始练习写话,要求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他们熟悉的生活,但学生知识的贫乏,思维空间的狭窄,写起来困难重重。学生早期的绘画是他们表现生活的起点,而写话训练也是再现生活的形式,绘画和写话都是以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为前提,这既是两者的共同点,也是两者的结合点。因此,教师在教完新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画出课文内容,把相对应的课文文段抄在图画里;或在课外找相关的成语、诗句,再配上图,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延伸到课外的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能力训练中,无论采取怎样的策略,都要先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孩子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更加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从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在阅读中受益。 |